"今后战争中,技术兵种、技术人才,我们必须严密注意,优先培养。"
战争中的林彪深谋远虑。
"林总,最近情报表明,苏联现在,有对黑龙江沿线日军动手的可能……你认为呢?"在苏联学过军事的萧劲光,转了一个话题。
"我看,从军事角度,不必反对,乐观其成;从政治角度,不该赞同,以防隐患。但决定,由上级作出。"
36岁的林彪分析得概括洗练。
(387)
奉天城,现在改名沈阳市。
5月中旬在沈阳前清故宫大殿,由华夏民间商会组织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巴顿中将作为特邀嘉宾。
缺少心理准备的他,带着丑陋又心爱的小狗"威利",心不在焉地回答着提问,心里憧憬着另一次装甲进攻。
当被问到两年前的草原坦克战时,巴顿顺口答道:
"是啊,那一回很顺手。我只有60个美国车组和59个中国车组。但那可是个他妈的装甲战的好地方啊!--我是说蒙古!对!我愿意随时回到那里去战斗。"
记者问,再去那里……同谁战斗?
巴顿象是喝醉了酒似的回答:
"见鬼,谁都可以。比如……俄国人?据说他们的坦克很棒。该死的,我想我们的也不错。"
对话被新闻界报道,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结果竟迫使他被召回国,并再次付出一颗星的代价。
史迪威急得跺脚,也无法替他掩饰。
此前两天,有一段小花絮。
3兵团7纵队司令员邓华准将,为了一件公务来到4兵团司令部。邓华是受到林彪器重和提拔的干部。林彪见了他,难得地笑容满面,握手让坐,沏茶待客。随后就拉他在地图上,圈圈点点,指指划划,不解之处就请邓华辨认、解说。图解之后,又问巴顿将军的指挥艺术和美军特点、武器性能等等,包罗巨细,不厌其详。
邓华心忧前线,又担心误车,如坐针毡,几次抬腕看表,欲辞不忍。
林彪其时竟心无旁骛,视而不见。最后一次,邓华又看表,让林彪察觉了。问有什么事?邓华说:"林总,巴顿将军那里等我速回,我还得赶路呢……"
当时林彪脸色就沉下来,手一摊,你走,走。邓华忙不迭地出门后,林彪抬手掀翻了桌子。
另一朵小花絮:
不久后,巴顿将军因记者招待会出言不慎,被召回国。临行前夕,他跑到第4兵团司令部,把自己习惯乘坐的那架改装"蚱蜢"作战指挥机,送给了林彪。
巴顿介绍了一番空中指挥装甲战的好处,还伤心地表示:希望再次见面。
林彪的回赠显得很不相称。
他既无准备,平日又疏于礼节,并且性格内向,对此毫不用心。所以一时翻箱摸兜,找不出像样的礼物。
巴顿呵呵一笑,挥手说不必了。拿出日记本,请林彪写一句告别赠言,并签名留念。他一直写不好那两个复杂的汉字。
巴顿的潜台词是:通过林的赠言,看看他,和他们中国军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以后的机会不多了。
林彪拿过本子,端端正正写上"惜别"两个字。签了名左看右看,意犹未尽。
巴顿也觉得两个字太少。
林彪背着手在司令部里踱步一个来回,再次接过巴顿递来的那支派克钢笔,翻开一张空白页,粗重地写下:
"我执梭标望君还。"
飞到太平洋上空,巴顿的副官戈德曼中校,问起这句赠言的涵义。
巴顿久久地琢磨着那几个瘦长的汉字,缓缓说道:
"见鬼,这句话……真他妈的让我感动。是的……他们喜欢我,等我回来。这就足够了。中国,没有白来。"
(388)
中国南方战线。
5月底,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国军收复武昌、汉阳。关内日军最后一个野战集团--第11军被毁灭笼罩着,苟延时日。横山勇中将受到撤职处分。
这期间一个不愉快信号是,因平汉线当中几个路段接收问题,国军汤恩伯部与华北联军刘伯承部,发生了先是连级、后来是营级的摩擦。双方互有伤亡。
由于魏德迈和史迪威的及时努力,制止了事态升级。
6月1日,一个历史性时刻到来。
在关麟征、杜聿明两军装甲兵和卫立煌野战兵团共60万人的合击下,南京守敌日军15万人史无前例地开城投降。
"中国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元帅献出了他的军刀。照片贴上各大报纸的头版,日本政府也无法否认。
这次成建制的公开大规模投降,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给这个岛国长期固化的"忠节"观念带来一系列微妙的心理变化。大批曾经蒙昧的日本兵从此相信,确实有"缴枪不杀"这回事。投降从此正式列入日军的选择菜单。
为此,战后审判时,战犯畑俊六的辩护律师为他争取到一定的从轻发落。
据非正式传闻,这个胜利有着内部线索、其中包括戴笠"军统"组织的若干功劳。某几个老资格日本亲华人士也发挥了作用。但这时没人肯透露他们的名单。这些说法此刻也没有人去深究。
(389)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