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这是个阶段性任务吧?"李奇微心有不甘地说。"可否指定一个期限?我好向小伙子们说明……他们可都等着去欧洲打德国鬼子呢。"
"期限,至少半年。遏制中国内战,事关重大。"
"上帝。加文,加文要领着他的伞兵对我撒酒疯了……或者,还是派101师接替一下吧?这是个新组建的师……"
"反对!"泰勒大吼起来,他刚被内定为101师的师长。"马修!你不能这么偏心眼!"其实他的师长职务还是李奇微推荐的。泰勒无所顾忌地对李奇微挥舞一下拳头。因为不是正式会议,马歇尔在这个场合很宽容。
"谁让你是中国通啊?加文不熟悉这里嘛。"空降军长李奇微继续偏袒詹姆斯·加文。
"那也不行!求你了,马修,"泰勒害怕自己的命运就这么被决定了,毕竟在场的人物都比他军衔高。"没有战场,我会发疯的……"
史迪威仁慈地笑了。"这句话使我想起巴顿……就让他去欧洲吧,马修。他的法语、意大利语都不错,用得上。"
马歇尔始终抿着嘴一声不吭。李奇微只好做个鬼脸:"你赢了,马克斯。"泰勒于是喜形于色。
史迪威小声问马歇尔:"说起巴顿,你打算怎么处置他,乔治?他1917年就是美军第一个坦克学校校长和最早的坦克营长、旅长啊。"
马歇尔憋了半天,笑出声来,少有地幽默了一次。他用巴顿式口吻说:
"见鬼。这个该死的、嘴巴不严谨的笨蛋。我要罚他开拖拉机,给艾森豪威尔卖苦力。"
满堂哄笑。大家为巴顿的新生举杯。
马歇尔和巴顿合影
宴会结束时,马歇尔注意到史迪威起身时很艰难--用手肘顶住胃部,脸上冒出黄豆大的汗珠。
"乔?"马歇尔关切地注视他。
"不碍事,胃有点不舒服罢了,老毛病。"史迪威笑笑。
"你跟我一起回国。作个全面检查。"
"怎么可能呢,乔治?我必须等在这里,把远征军派出才能离开。"
"这样会耽误病情的。我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
"放心吧,乔治,我心里有数。两个月后,我去华盛顿见你。"
一轮圆月从崂山升起,硕大而红润。
史迪威为掩饰病情,摆出诗兴大发的样子,用山西腔的汉语吟哦了一首唐诗,作为宴后告别: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408)
南京。新街口广场。
1944年7月7日,这是个纪念日。
炎炎赤日中,20万军民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华民国光复南京还都大典"。
来宾中,以带着遮阳帽的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最为显赫,引起了各界惊叹和纷纷议论。
对日战争甫一结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中英蜜月"。
这颇令一些缺少内幕情报的观察家大跌眼镜,对政治格局中的翻云覆雨感叹不已。在他们印象中,曾几何时,傲慢的大不列颠都是用眼角的余光扫视中国人,而中国也对战争初期英国的绥靖、不义和出卖,充满厌恶和愤懑……
而今,是什么样的利益链条把两个几乎反目的盟友捆绑成了情人?
其实丘吉尔首相的代表--蒙巴顿勋爵和蒋委员长在重庆期间,双方已在一系列政治交易中迅速达成妥协。
深谋远虑的首相以"政治上坚定支持国民政府、10年内归还香港、帮助中国营建一支海军、提供经济援助"等条件,换取了委员长派出中国远征军50-60万人,参战巴尔干的决定--正是首相那个念念不忘的巴尔干。
这支赴欧远征军由英国负责装备和补给,接受地中海战区统帅亚历山大上将的战略指导。
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不甚了解、也不愿了解、并且乐观其成的是:这个协议有一点正中蒋公下怀。
军事委员长借此机会,正好把原来难以控制的桂系、滇系、以及川军,顺势派出,从而远离了他们原有的根基,这就给中央军嫡系部队腾出了替补空间。
两位谋略型的首脑,在这一点上目的不同,却一拍即合。
(409)
对于赴欧远征,中国军队上下似乎一开始都并没有出于军事考虑--不管这在外人看来是多么荒唐。
马来半岛上,中国驻军营地里的这些部队的士兵和下级军官表现出乐于从命。他们过够了长期缺粮欠饷、装备不足的日子,一个个乐得开此洋荤。
因为远征军的军饷是用硬通货--英镑或美元支付,并直接给每个士兵开好个人帐户,不担心官长克扣。半年下来,攒的钱够买一片自家的土地了。死亡抚恤金标准也从优,虽不及英国标准的半数,但已远远高于国内。
搏一回命,换得安家立业。--每个人都拨拉得开这几个算盘珠子。
至于他们的首领,在蒋委员长如日中天的气焰下,和西方物资武器援助的巨大诱惑下,既迫于无奈,不敢抗命;也冀望未来,怀有憧憬。
当然,国军嫡系也不是不参战。
蒋公做得足够漂亮--号称"铁甲关麟征"的52装甲军名列远征军榜首。一些二流部队也排列其中。此外,派出的海军空军--谁也不能否认,这就是地道的"中央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