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战果太小,没有记者把它作为报导热点,人们的注意力被另一件大事所吸引。但魏克斯元帅清醒感到:
巴尔干局势从此滑向深渊。
阿尔卑斯山,贝希特斯加登。鹰巢。
秋雨淅淅沥沥下了好几天,海拔千米的"鹰巢"耸立在浓云中。在这所与东线"狼穴"相对应的西线指挥部里,元首最担心的事情也在9月发生。
1944年9月11号,是阿道夫·希特勒暴跳如雷的一天。
与魏克斯的担心相同的一点,这也是为了一次登陆。而不同的,是那登陆的方向、规模,和实施者:
那是诺曼第。那是几十万人。那是英美盟军,和铺天盖地的飞机。
(432)
南斯拉夫。迪纳拉山脉。
在铁托将军的游击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在巴尔干站住脚根,扩大了登陆地域。到9月底,登陆部队超过15万人,以刘伯承山地兵团为主。
巴尔干群山的地形地貌,和中国太行山区颇有几分相似。裸露的怪石,陡峭的山脊,粗疏的植被……就连那些羊肠小道、和山脚下小村落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也都让人产生联想--里面会不会走出几位大爷大娘,给战士们烧烧水,送点烙饼摊鸡蛋什么的?
远离祖国的人们,时而心头泛起一股淡淡的乡愁……
随着部队推进,战斗日益激烈。虽然规模并不很大--以营级突击或遭遇为主,每个山头都有一番争夺。
步兵轻武器,中国士兵使用得毫不逊色。迫击炮和火箭筒也是得心应手、耍得花样翻新。
中国人还专门改造了一批缴获的日本掷弹筒。安装框式表尺和准星,可以直瞄射击;加装一个半圆板,标定不同坡度倾角,射手把表尺装定到正确的修正倾角上。
间瞄射击时,由观察员报告目标距离,副射手用枪做标定器,先量出一个枪的长度,然后把枪竖起,这时射手瞄准枪口,瞄准线就是45度角,利用表尺分划就可简单设定射角和射距。
这样一改,掷弹筒结构简化,活动弹膛底固定,支撑杆也取消,身管尾部组件刚性连接底座,重量减轻到3公斤左右。射手携带较轻的卡宾枪。
改良掷弹筒编入山地步兵班,提高了基层压制火力。
弹药也改进了。尾部铜碗改成铝碗,挤压成型,弹体连接方式改成挤压扣合,重量减轻,成本降低,生产率提高。弹膛底部封闭,装药量增加,射程从700米提高到900米。携弹数也从一个火力组两人16发增加到20发。
这一来山地步兵班就有了班组支援火力。八路军惯用的穿插机动作战中,掷弹筒随班组机动,有效地同德军的MG42之类高性能机枪对抗。
远程炮兵因为重量问题,一时难以参与山地作战,暂时留在后方集训。
火力空缺则由空中攻击填补--中国兵呼叫支援的水平大大提高,步话机成为制式装备,充分配发,不再缺乏。
(433)
山地战,无论人力、经验、支援和后勤,还是精神、士气,华军都没有处于下风。推进虽不神速,但是"积小胜为大胜",每日都有斩获。用兵谨慎的刘伯承,喜欢这种状态。
但国内电报似乎对刘邓兵团短期内没有明显进展颇有微辞,希望他们"能够捕捉战机,打一两个大胜仗,给人民一个鼓舞,给友军一个支持。"
邓小平主持起草回电陈述:华军第一次出国作战,赴欧远征,需要一个必要的训练适应期等等。心里也为压力起急。
这期间他们的对手是德国第21山地军。军长冯·莱泽尔步兵上将,一直在与南斯拉夫游击队作战。
从敌人--德军训练有素的山地部队身上,中国远征军学到诸多战法。例如重视发挥山地狙击枪手的作用。
一开始,德军的"神枪手"屡屡袭击中国远征军的中下级战场指挥员,并频频得手,一度造成部队恐慌。
刘伯承决定建立自己的神枪手中队。
兵团选拔150名优等射手,配发美式狙击枪和瞄准镜,并组织集训和比赛。
不久后,一批战绩优良的狙击手涌现了。射击冠军是一名叫做张桃园的纯朴战士。来自苏北的他,两周里用150发子弹,消灭了123个德军官兵。
受到兵团表彰时小张憨憨地说:
"这不算啥。老家打兔子那阵,俺那弟弟,枪法比俺强。能穿了兔子俩眼珠!这才不伤兔子皮,能卖上价钱。俺哥几个都不如他。眼力好呢,耐性也好。"
杨勇师长来了兴趣:"噢?有这等人?参军么得?喊个么名字?"
小张答:"俺桃园么,他桃芳。才十四,没枪高呢。俺爹腿脚不好,在家帮俺爹转山、种地呢。"
杨勇兴趣不减:"记下来!等他两年。桃芳?……女娃儿么。"※
※相关资料见《特等射手张桃芳》。
(434)
意大利。塔兰托,盟军指挥部。
10月,南欧战区英军司令官亚历山大上将提出:为确保在意大利进行的"巨人2号"作战,英国鉴于自身资源、产能有限,负担过重,不能继续保障全部中国远征军的物资供应。
他建议:华军按原保障系统供给。即原在东南亚作战、现参与意大利战役的滇、桂部队,仍由英国负担后勤;而川军和刘伯承兵团,因转入巴尔干战役,改由美国提供后勤支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