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的罗斯福总统虽然"每天睡10个小时仍感到疲倦",也关心着那些报告,希望从中找到某些契机。
负责这些安排的简·惠特尼女士后来忿忿不平地写道:
"这些都没有奏效。中国客人聪明地--或者说狡猾地避开实质问题。用一句中国成语形容,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他们的冥顽不化,或者说抱守各自立场的坚定不移,令人印象深刻。而美国式'民主熏陶'似乎作用不明显……
"唯一的成果是,他们各自的主要助手--宋子文和周恩来之间,似乎建立了一种沟通和协商机制……"
卫斯理女子学院同学留影 前右三为宋美龄(幼年时是个小胖妹)。
(473)
佐治亚州。梅肯。卫斯理女子学院。
这是蒋夫人宋美龄的成长之地,正是在这里她渡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并练就了一口柔软的美国南方口音。
夫人要求,一定在这里小住,委员长没法拒绝她。
一转眼在美国渡过冬天,进入了阳春。环顾四周,已是草长莺飞季节。
心里一惊:乐不思蜀?感觉不对了。
决计回国之际,突然传来总统因脑溢血去世的消息!
惆怅和遗憾爬上客人的眉头和心头。
他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同罗斯福总统作一次深谈。
就职典礼和总统葬礼……竟然在一次访问的过程中全都遇上了。这短暂而又漫长的期间,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不免使人感叹人生无常。
毛泽东离开美国的告别演讲,谈到:
"使我深感悲恸的是,两位伟大的美国朋友都没能和我们一起看到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年前是卡尔迅将军,现在,是罗斯福总统……他们是人类权利和尊严的捍卫者,也是对中国的未来寄予最大信心的国际友人。
"他们一定会长久地活在中国人民心里。中美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正义事业中用鲜血凝结的友谊,将照亮两国的历史发展道路……"
而在这一次令世人颇怀期待的历史性访问中,究竟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呢?
是恢复民生的巨额贷款?是300万吨小麦的年供货合同?是长江三峡、黄河永济段等大型水力枢纽发电工程的确定?或是双方对等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
或是美国接纳3万名中国建设急需人才的培养计划?还是对于未来世界多边化贸易组织的描绘和构思?还有化肥、机械、钢铁、采矿、肉类联合加工等157个工农业项目援建的意向书?
……某种程度上,这些都附带签有一定的互利互惠条款,是国际社会对一个有贡献的大国的正常接纳,属于耕耘后可以期待的收获。
同时也算是中国人正在欧洲流血所交换来的应有的自然价值啊。
两人忽然明白,这三个月里,一度曾经剑拔弩张的中国,现在很宁静,沉寂了磨刀霍霍之声。
没有雅尔塔体系的世界格局,出现了另一种选择。
而没有他们两位的中国,不甚亢奋,却处于一种安谧平和之中。
或许这,就是这次邀请的成果?
(474)
中国平静期间,欧洲比较热闹。
巴尔干和意大利的山地战,热烈得可以融化阿尔卑斯山头的积雪。
德军原本并不看好中国军队。
在著名的党卫军"欧根亲王"第7山地师长、36岁的奥托·库姆少将眼里,华军,无论国军还是共军,仅仅几年前,还都曾由德国人担任总教官或军事顾问。眼前这支以轻武器为主的、农民出身的游击兵,怎能跟光荣的普鲁士军事传统熏陶下的国防军战士较量高低?
靠钻山沟的游击队组成的"山地部队"又怎能和正规化训练和装备的山地师相提并论?巴尔干群山中,有谁不知道奥托·库姆的名气?
奥托·库姆少将
……然而三个月下来,德国人终于感到吃力了。
那个千年古国,产生过令人琢磨不透的孙子兵法。有过数千场的大小战争积淀,有着完全不同于斯拉夫人、日尔曼人的、灵活多变的战斗方式、以及同样顽强的耐力和拼命精神。
过去被日本人介绍为"怕死"的中国军人,现在同德军交手,令人完全感受不到这种特征--究竟是日本人的欺骗还是中国人的改变?
特别是比起翻越崇山峻岭的速度来,除少数当过登山运动员的德军战士外,多数比不上那些穿草鞋的黄种人--他们象猴子一样快!
有时他们还用一种长条状的竹片放在肩上,两边用绳索、水桶和草篮,挂着热气腾腾、令人羡慕的食物--米饭和菜汤……走起山路来健步如飞。据说他们那种竹片叫做'扁担',这应该列入山地兵的装备之中--算是中国人的一项简单实用的装备发明吧。
令人惊异的还有他们的后勤补给。
中国人的子弹似乎打不光。每天都有飞机给他们的阵地空投,令对方德军战壕里缺粮少弹的、光荣而骄傲却日益陷于贫困的优秀日尔曼人嫉妒不已。
偶尔,有德军士兵趁夜里爬到战场中间地带,去脱下某个死去的中国士兵尸体上的美式军靴。那种靴子往往是大号的,中国兵还会穿戴几层厚厚的棉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