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另一种历史_铁血熊猫【完结】(292)

  稀里糊涂的医生对这两个负伤的"边境巡逻兵"进行了处置--伤重的佐理克在手术后被确认需要送往后方,而"轻伤"的达扬则被警告:包扎后,应该尽快回到前线。但他扯开眼罩告诉医生,他现在头痛难忍。医生惊恐地看着这个口音不纯粹的独眼龙,同意他留医观察。

  急于离开这个危险的、可能被追查的是非之地的达扬兄弟,两天后幸运地赶上了一班飞往赤塔、运送伤员的飞机。达扬毫不犹豫地护送着担架上的佐理克登了上去,并把身上大部分卢布塞给了那位监管登机的军医上尉。于是当天傍晚他们飞到赤塔,又换上这列缓慢、但不停顿地向西行驶的伤兵列车。

  (787)

  扬子江下游。芜湖段。总裁长江座舰"金陵"号。

  新命名的这艘金陵舰,是使用缴获日本未完工驱逐舰"宵月号"舰体专门改装的。拆除了火炮、鱼雷等大型武器,只保留必要的防空火力。

  舰上设置了若干套高档舱室,以及两个风格不同、一中一西的会议室和典雅的餐厅。总之,它是一条武装的豪华游艇,航线确定在长江水道,负责接送委员长和党国要员,往来于长江流域的紧急公务。

  下得庐山,一袭人等决定乘坐"金陵舰"同回南京。

  在那里将举行新闻发布会。于是马歇尔国务卿自不待说,就连毛泽东也大大方方上了船,不存戒虑。

  这个不寻常的举动马上就被等在山下的报界和媒体敏感地捕捉住,九江港的电话站和电报局,一时被记者团体挤了个水泄不通。

  顺风顺水,快船轻舟。一夜之间,"金陵舰"驶近国都南京。

  (788)

  一向作息守时、黎明即起的蒋介石,照例五时半起床洗漱,六时整在案头整理日记。随后他走出舱室,到甲板上透透风。

  远远看见毛泽东的住舱区门口,两个警卫如泥塑般靠墙而立,辛苦一夜;委员长不禁暗自好笑。

  刚刚信步踱到后甲板,下弦月挂在西天。

  还没看到船尾的浪花,却看见毛泽东正立在船尾栏杆旁,大口地吸烟,身旁的叶剑英说着什么。

  不期而遇。委员长于是打了招呼:

  "润芝,兴致不错啊。临江慨叹,是否有即兴之作?"

  "呵呵,委员长早。我们听说这是当年为阻击日寇进犯长江,水师将士沉船堵口之地,特地早起,凭吊一下。"

  "哦哦。原来如此。"

  蒋介石也想起往事,若有所思地凝视着江面。

  "金陵号"正驶过芜湖江段,马当要塞过去很远了。

  "明月当空,晚潮汹汹;国事混蒙,忧思忡忡。安得乘宗悫之长风,破万里浪以斩蛟龙!"叶剑英在旁吟诵,并笑问道:"--委员长尚有记忆否?"

  蒋介石怔了一会:

  "噢?剑英,你怎会记得?这是,这是我二十七年前追随中山先生而不得,在厦门泛舟时节,因苦闷有感而发!剑英你,又怎会记得?"

  "此句当年见报,在下曾有剪贴。那时委员长风华正茂,而国事步履维艰。慷慨书怀之句,令寒窗之下的弱冠书生叶剑英颇有同感。"

  "少年壮志,海阔天空啊!"毛泽东和声道。"委员长矢志报国,耳顺之年,大业在望,终不能忍将一腔夙愿付东流吧?"

  蒋公来了谈兴。清清嗓子:

  "咳咳,这个,润芝啊,我正有一事不明--你们说是土改计划,却交来一份作战方案。这里面藏的什么玄机?"

  (789)

  毛、叶对望一眼,朗声解释:

  "以委员长之见,中国千年以来,农民对于土地,是何种基本要求呢?"

  蒋公轻描淡写,一语中的:"无非耕者有其田嘛。"

  "着哇!种田人因为无田可种,被逼无路,这才起来造反……"

  "润芝。--只说计划,不可以离题,更不必借题发挥……"

  "正是题中之意。委员长试想,如果反过来--有田无人耕!会怎么样哩?"

  蒋介石翻翻眼睛:

  "笑谈啦,润芝。中国一向是地少人多。呃,我说你们是否,有时把不准国家脉搏呀?"

  "委员长,远的不说,就在东北,万顷良田,闲置搁荒。黑油油的沃土,无人耕种。我们把内地缺吃少地的农户,组织个千把百万户,发给种子农具,开赴满洲边疆,屯垦戍边,一举两得--既做到'耕者有其田',又缓解内地人口过剩,避免阶级矛盾蓄势待发。"

  "噢?你们这么想?"蒋介石倒有点意外。"呃呃,说下去……"

  "可以实行鼓励政策。譬如说,划定耕作地块,每户20亩;先到者可以择优挑选;这就不怕无田农家不蜂拥而至。此外,确定年限,例如耕作十年之后,土地可长期享有,向国家纳税便是。这一来,众多农民可以安居乐业,内地土改要求也将不再迫切;人口分布大大改善,立国基石因而日益牢固。"

  "唔。不错,"蒋介石沉吟。"那么依润芝之见,满洲可以容纳多少农户?"

  "满洲--中国东北目前3300万人口,不到中国十二分之一。地广人稀,我看翻个两番,也不会吃不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