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用它的大口径炮弹,无情地近距离击毁了对手那个最疯狂的先锋--邱清泉少将的座驾,力挫了敌军气焰,从而无愧于他们"近卫军"的称号。撤出阵地的苏军残余部队以此向司令部报捷。
但参谋长杜哈诺夫从此和崔可夫部队被分割成两块,突围努力更加难以奏效。
机场,只能完全杜绝运输机降落,因为敌人近得可以用105榴弹炮覆盖了。
(813)
两场攻势中另一场是苏军发动的。
哈尔滨作战会议上,叶廖缅科大将力排众议,坚持向西--夺回齐齐哈尔和那里囤积的物资。
而什捷缅科参谋长不再坚持。他也明白,在敌人没有进攻的情况下,大幅后撤,难以向最高统帅部交代,并且由此遭遇敌人追击,很容易造成崩溃。
固守待援无异于坐以待毙。如果不是向西前进的话,其他方向--南面,长春有敌人日益增强的装甲力量;东面,横亘着森林绵密的张广才岭,善于山地阻击战的徐向前在那里经营很久了,实现闪电突破几乎不可能;而且向东推进,只能离开补给线更远。
这位曾是最高统帅部优秀作战部长的哥萨克上将,用弃权表示了意见。因为阻挠,会使爱冲动的胖大司令员挥舞拳头。
光头的列柳申科上将也表示:
向平原地形的齐齐哈尔冲击,是目前远东方面军唯一积极的作战可能。是否会扭转战局且不论,起码能扭转士气,赶走官兵中弥散的消极情绪。
(814)
苏军攻势推进得意外顺利。
列柳申科集群,只使用半数兵力--两个集团军约10万人。
超过300公里的远程奔袭,仅仅打了一周。
齐齐哈尔林彪集群的三个纵队,象征性地逐次抵抗了几天之后,突然象水在沙漠里消失一样,踪影全无。
次日凌晨,苏军炮火向对方的无人阵地倾泻半小时,地面分队上去后才发现,可以不付代价地冲进城市了。
T34坦克再次行驶在齐齐哈尔街道上。
找不到华军目标可以消灭。列柳申科不管那套,雄赳赳地举行了入城式,把喜讯分别报送莫斯科、乌兰巴托、哈尔滨和哈巴罗夫斯克几个指挥机构。
但他很快体会到胜利后的空虚。
没有大量歼敌也就罢了,重要的是,作战主要目的--夺回物资,基本落空了。林彪实行了严格的坚壁清野,掠夺了全部能掠夺的东西,特别是拉东西的工具:火车和汽车。
拉不走的,是那些不合华军口径的弹药,例如122炮弹,那么就地销毁。对待油料尤其残忍--城中唯一熊熊燃烧的就是剩下的那座来不及搬运的油料仓库。
最令人痛恨的是,销毁品中,还有大量的伏特加。急红了眼的士兵们冒死抢出了几十箱,还为此酿成不团结因素……
仅仅半个月的功夫啊,林彪把我们几个月来积累的物资,就这么鼓捣得一干二净了。怪不得他没有兵力打仗--全他妈的当了强盗、小偷、以及纵火者去了!
……十万大军,吃什么,喝什么?还要从哈尔滨运来?
这座一无用处的废品城市,是否还值得守备?根据审讯得来的情报,敌人把物资拉到了400公里外的海拉尔;空运转移的那部分,则更远--弄到了阿穆尔河畔的瑷珲和海兰泡!
那么继续追击?且不说哈尔滨的油料还没送到,重要的是,进一步分散兵力意味着什么?
列柳申科突然有种落入圈套的感觉!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敌人啊?象草原狐狸一样的狡猾--不,简直象鬼魂一样飘忽不定!
他们为什么不肯决战?是惧怕?是装备不良?还是另有原因?眼前出现了去年在下西里西亚时,那个瘦弱、苍白、阴郁的影子……鬼魂一样的敌人,正在无形中向自己逼进……
天气不很冷,但却令人毛骨悚然。
站在空地上的列柳申科,猛地拔出手枪,乒乒乓乓向着身边几公尺的地方连续射击。直到子弹打光,才对惊愕万分的警卫员愤愤地解释道:
"我在驱除邪气!"
就像安抚他的义愤填膺一样,远处,响起一片锣鼓声。一小队人马缓缓走来,队前打着的横幅写道:
"热烈庆祝齐齐哈尔苏维埃公社胜利恢复!"
(815)
1946年10月。日本,九州岛,久留米飞行机场。
战争残骸几经清理,两年后的今天依然还有些零落地堆在刚整修完的跑道两边。一眼看去,涂着日之丸的破烂飞机型号依稀可辨。不过,和这略感肃杀的环境不同的是,简陋的临时飞行塔楼上,气氛却相当热烈。
一杯杯滚烫的绿茶和咖啡在人们手中传递着,一行行参数随着无线电的响起被记录在地图上,草稿纸上,甚至桌面上。
"来るだ!"年轻的电信员抬起头,露出兴奋的神色。
不需要翻译,即使不懂得日文的人们也立刻操起一切可以增加视野的工具,向西南方看去。
"一架,两架,三架,四架,一个的也不少,全体回来的干活!"一个敦实的中年日本人,穿着华北联军制服,用口音怪怪的中文对旁边的中国空军少将说。
"要得。够快!"那位少将--华北联军空军作训部长刘震,捶了一把大腿,指指天边,四个银色小亮点飞快靠近,仿佛一条直线一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