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艇总吨位达到70万吨,一时间,竟虚荣地登上了世界第三海军的宝座。
但新一代海军将士的遗憾,是缺少用武之地。如同美国海军一样,他们只能在学习前辈的战史中感受海战,在频繁的出访中体会荣誉了。
(957)
中苏边境实际控制线停火期间,双方都忙着巩固阵地,把原有的轻型掩体重型化、永久化和要塞化。
待到喘息中停下来,向对方阵地瞭望一眼时才发现,对面工事也已大大加固了!谁再发动进攻,都要付出重大代价。
中国西北战区继任长官杜聿明上将,两年里熟读兵书,整军经武,打造了一支后勤支撑强大、足以保证前锋在沙漠戈壁驰骋的精兵。官拜上将的他,决心,效法清末大将左宗棠的先例,收复新疆,为国建功。
两年准备就绪。
1949年7月※,就在他上报了“胡杨树”计划,正摩拳擦掌、窥测时机和突破口、打算以一役而定西北、竟全功之际,苏联在星星峡以西500公里的罗布泊沙漠地带,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史实日期。
从此,世界正式进入了核对峙时代。
原有的作战观念都必须放在这个新框架里考量了。
(958)
选择罗布泊无疑是一种震慑。这次爆炸也震醒了那些休眠的国家。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看不到威胁,军队将领们都升起一股莫名其妙的“寂寞高手”心态。
大量库存积压的武器,一再以半价、四分之一价甚至更便宜的价格处理、出售,或者干脆就地销毁。
甚至还发生从英国收回“租借物资”——上百架“海盗式”舰载机时,干脆把船开到公海,从航母甲板上把飞机推下深渊了事——这类财大气粗的例子。
对苏联也同样,美国人收回“租借物资”火车机车的时候,也是离岸不远就抛弃海中,弄得岸上俄罗斯工人跺脚、咒骂、伤心、哭泣,痛恨这些败家子。
中国略有例外——早期曾有过一轮回收和封存,是为了防止中国内战;后期大部武器,是对于中国赴欧远征的奖励和报答;更后来,则是由中国出钱,或者用贷款购买,因此回收力度不大。
1945年到1949年,美国真正是过了一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消闲日子。看不到战争危险的公众,迅速把武装力量的意义和价值遗忘,军队又回到20-30年代那种被人忽略、被拼命克扣军费的日子。
1949年,国会拨款委员会核定的美国军队总数,不得超过75万。
苏联核爆炸,震得多数美国人浑身一机灵。这才想起,自己也曾有过原子弹。连忙检点自己那不到两位数的核武库,竟发现有些武器因保管不善,已经由于元素衰变而失效了。
苏联核试验比美国预测提前6年之多,令观察家们大跌眼镜。
此时美国外交谋略的主流思路,是通过强化盟国、围堵苏联,以便转移和释放危险。
不久,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派出的一个小组到达中国。
一年后,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在中国江苏秦山开始运转,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邓稼先担任了这个实验室的主任。
这一研究机构事实上是个实验室群,除了可以发电的反应堆,还包括钚直线加速器、计算中心、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和卫生研究实验室等,其中属于敏感和机密的部门,被铁丝网所包围。
美国国会通过一项紧急拨款,用于研制开发新型的B-52远程战略轰炸机。略感过时的B-29型被前沿部署到欧洲,进入驻德美军空军基地。
中国也得到了3个B-29中队,用于早期训练。
这让中国飞机设计工程师喜出望外,国产“鸵鸟”研发小组跑到北平南苑机场的B-29驻地,把这些大飞机里外看了个够,巴不得偶尔事故报废一架,以供他们解剖。
(959)
苏联掌握核武器后,几次向中国严重交涉远东领土问题。
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在谈判中不动声色,国内则加紧了地面防范和空中巡逻。
美国适时地出面干预,主张:在已成立的联合国框架下讨论这一问题。
苏联,受到时而死灰复燃的乌克兰和波罗地海三国分裂势力的牵制,终于没有下决心再次向远东大量增兵。因为至少7000公里的运输线,无法支持他们象德国那样使兵力在国内大规模机动。
双方虚声恫吓一阵,中苏停火线暂时没有战火重燃。
回到总参作战部的什捷缅科上将,甚至私下散布了这个观点:
——海参崴实际上很难再回归苏联了。如果敌人是中国的话,那个太平洋港口即使短期内夺回来,也难以长期守住。它的运输补给线太脆弱了,几乎全程暴露在中国威胁之下……
后来,苏联又在谈判中提出“以新疆交换远东”的建议。中国政府几经权衡考虑,给予了否定的答复。
黑龙江流域的开发给中国带来的实惠太多了,这片富饶之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移民也在几年中达到了5000万人,迁出这批人口的难度,大得无法想象。
后来,在60年代初期,南方的大面积自然灾害中,正是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产出的大批粮食,解除了国家饥荒的隐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