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带领伞兵教导队也赶到机场。
他们用卡车把洞库里储存的几台探照灯和柴油发电机都拉过来,两名伞兵队长--按照美军标准、挂战时少校军衔的秦基伟和段苏权,指挥着预定位置上的灯光布设作业。
机场指挥塔台架子旁边堆满汽油桶,足有上千个。这十万加仑的燃油将在几天内消耗掉。
跑道边的野战帐篷里整齐码放着一箱箱的航空炸弹和机炮子弹。这项工作由余秋里少校分管。
气象主任判断雷阵雨时间不会长,决定不再发出预警电报。但大家提心吊胆。
卡尔迅和杨成武中校、孔庆德少校带领一支中吉普车队,在香格里拉机场西南方向的25、50、75、100和150公里延长线上,布设一系列照明信号点。
孔庆德把指南针和信号枪交到每个组长手上时,都叮嘱一句:"记住,听清楚飞机的隆隆声,再发信号。"
一个战士嘟囔:"下雨把柴禾淋湿了点不着怎么办?"
"不要紧,这回咱们有的是汽油。"另一个说。
(148)
天空中不断响着炸雷。
岩里副男艰难地驾驶着前窗碎裂的飞机,扑面而来的强风几乎使他窒息。
"实在无法坚持了,实在无法坚持了!"他反复叨念着,后座没有回音。机尾和翼下的黑烟越来越浓,越来越长。
几分钟后他决定跳伞。
"小野君!"脱离机体时他大喊一声。
穿出云层就立刻遭受到骤雨的鞭打。本来借以保暖的飞行服也灌进了雨水。
迎接他的地面是沙质,使他放心、继而又惊心--除了在空中,岩里少尉还没体验过沙漠的感觉。
百思不得其解的还是:那个基地,象是天外之物的基地,究竟是什么人的?
罗刹--苏联?一定是他们。可是日苏两国签了协议,现在处于非交战状态呀。竟然不加警告,就敢对我的飞机开火么?
左思右想,结论是:敢。老毛子啊。
凄风苦雨,沙漠旷野。一个日本武士在饥寒中缩成一团,苦苦思索。
(149)
夜色中的平绥铁路,包头至绥远段。
号称"德王"的德穆楚克栋鲁普--蒙疆自治军首脑,此时乘坐着大日本皇军的铁甲列车,赶赴包头,参加皇军第三战车师团补办的成军典礼。
这是个由骑兵师团改建的战车师团,逐步淘汰了战马,6月底拥有了上百辆装甲车和坦克。
想到战马日益被淘汰,他就心痛。
蒙古人对马,如同岛国人对船一般的依赖,到他这一代,竟要变成历史了。
"德王"_ _德穆楚克栋鲁普
一个战车师团该有多少辆坦克?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反正皇军不会给他蒙疆军装备的,他也不想要--没用啊。
前两天池田大佐出兵向察哈尔边境搜索,不是还向他借了两个大队么?说明即使强大如皇军,也还是离不开骑兵。本来嘛,草原上不用马,弄些个不吃草的铁家伙干什么?这是蒙古啊,哪来的汽油给它们喝呢?
夜幕降临,铁甲列车节奏均匀地向西行驶着。
"王爷,王爷,您老人家可听见了? "王府总管有点慌张地跑进包厢来报告。"天上一会儿一阵子的,嗡嗡响?"
"不就是火车回声么?大惊小怪。"
"不能吧?小的这耳朵…灵着呢,不是哐当哐当,是嗡嗡,象是飞机呀。"
"飞机?咱这边哪儿来的飞机?大半夜的干什么呢?"
"说的也是呢。一会一阵,八成在转圈。找不着家了?"
"你去,问问押车的浅见少佐!"
"嗻。"总管去了。
德王自己把头伸向窗外,侧耳静听。
下雨真好啊。车外雨后的空气新鲜,干旱缺水的草原每年就指着这点雨维持生计呢。倾听了一会,呼吸了一会,刚想缩头回来,果然一阵隆隆声从天际传来。感觉中还不少。
"王爷,浅见少佐说了,"总管回报,"那可能是皇军迷航的飞机中队,盘旋搜索。不必担心,他们会安全降落的。"
德王也觉得多此一举。
在这绥远地面上,不是皇军又是谁的?至于飞机回不回得了家,皇军都不操心,你操那份闲心干什么。
(150)
察哈尔上空。晚21:00整。
先遣机群领队柯蒂斯·李梅上校4个小时里始终保持着北偏东15度方向,在15000英尺的空中,用巡航速度均衡前进。
两边依次望去,月光下编队整齐。
积雨云大部消散,飘浮在棉花海洋里的感觉没有了。判断一下航程,已进入最后一小时。地面还是漆黑一片。
万一偏航怎么办?他不想怀疑自己新安装的这套40年代最先进的导航设备,但一定要有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这次飞行可是极限转场距离呢。
雨后的月光似乎很亮,在印度起飞那天听说是到了中国的"中秋节"……但是,航空队里的大部分飞行员都没受过野外夜间自然光迫降训练,就连自己,也不敢说有把握啊。
他再次命令领航员核定航向,回答是--方向正确,没有偏航。
半小时过去了。副驾驶瞥了他一眼。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