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另一种历史_铁血熊猫【完结】(81)

  会议期间,"巴尔干战略"和"收复缅甸"是讨论的两个核心议题。也是争论激烈的焦点。后来《真理报》在发泄苏联的不满、指责英美没有信守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时,援引美国记者拉尔夫·英格索尔的话说:

  "巴尔干就像一块磁铁,无论罗盘怎样抖动,英国战略的指针始终指向它。卡萨布兰卡会议是一次折磨人的、难产的会议,最后只生下了一只西西里小老鼠。"

  但是,另一只顺产的"大松鼠"却被忽略了--因为它对《真理报》并不重要;但它对重庆的《中央日报》后来的报导却是重要的。

  那就是,酝酿良久的"安纳吉姆"计划--收复缅甸,被正式提上日程。

  (214)

  会议开始不久后的一个中午,在卡萨布兰卡城郊,安法尔兵营的美国代表团休息室里,总统次子埃里奥特·罗斯福少校看见父亲在悄悄发笑。

  "怎么了,父亲?"

  "我在想着蒙巴顿。"总统问儿子,"你知道为什么温斯顿让他陪同,一起来这里吗?……因为这样一来,我耳朵里将灌满把登陆艇转移到东南亚是如何重要一类的话。"

  见埃里奥特不得要领,父亲接着说:

  "为了缅甸。英国人想夺回缅甸。这是温斯顿第一次对太平洋表露出兴趣。为了什么?为了他们的殖民帝国!"

  "可那和蒙巴顿有什么关系?"小罗斯福仍然不解。

  "他们,将挑选他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东南亚,担任盟军最高统帅。你瞧着吧,温斯顿肯定会这么做。"总统对他的英国同行是了解的。※

  ※引自埃里奥特·罗斯福的回忆。

  那么究竟要不要在这个时候实施"安纳吉姆"--收复缅甸的战役?

  为此,马歇尔、金、阿诺德、史迪威;布鲁克、庞德、波特尔、蒙巴顿……这些左右战争进程的著名将领们,口沫横飞、拍桌打凳、唇枪舌剑地辩论了三天。

  曾有戏剧性时刻:在英国参谋长布鲁克元帅表示,要调走存放在印度的那些登陆艇时,暴怒的欧内斯特·金几乎隔着桌子去抓他的衣领。※

  ※见于《史迪威日记》。

  (215)

  至于中国的态度,何应钦将军陈述了蒋委员长的意见:中国将参加"安纳吉姆"作战,但同时必须有"海盗"作战--英美舰队的海上行动配合。

  第四天会议上,宋子文部长再次表达对西方"先欧后亚"战略的不满。

  下午,轮到中国--北方战区代表。

  44岁的周恩来,用不算流利、缓慢但清楚的英语表述了本方观点:

  一,从世界战略角度区分顺序,首先打败主要敌人--德国法西斯,不管正确与否,我们表示支持、配合盟军这一战略。为此,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和准备继续,作出大的民族牺牲。

  二,前不久的战果,说明敌人是虚弱的、可以战胜的;欢迎盟军实施"安纳吉姆"战役,打通缅甸运输线,使艰苦奋战的国军得到应有援助。

  三,如果需要,八路军可以在华北实施牵制作战,吸引敌人10个师团--即使部队已经十分疲劳,即使牺牲了一批高级将领也罢。并且,我们愿意从北方调拨物资南下。

  四,中国欢迎援助。但也有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打败侵略者。八路军、新四军将继续支持蒋委员长领导抗日战争。

  五,延安愿意把军队交给史迪威将军统一指挥。如果盟军能够维持现有援助规模,就是说,保持对苏联援助总量的二十分之一的话,秋天,我们将在华北发起大的反攻。

  六,从军事效率学和战争经济学角度,我认为,支持中国作战,总体耗费会小于其他方式。这将被实践证明。

  五分钟的发言后,静场了十几秒。

  马歇尔将军情不自禁轻轻鼓起掌来。

  接着是沉思的罗斯福。接着是惊异的丘吉尔。接着是场内将星闪烁的将军们。

  宋子文外长没有鼓掌,略表不满地对身边人说:"他讲话,怎么象是行政院长的口气……"

  何应钦不说话,在一旁嘿嘿笑。

  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将军也就华北抗日部队前一阶段作战战果、装备训练、今后计划和目标等作了介绍。

  "八路军"从此有了国际知名度。

  (216)

  中国。从华北直到西南,在传统民族节日--春节期间,洋溢着多年少有的喜庆气氛。

  中国春节这一天,三位战功卓著、分属三个军兵种的美国上校--埃文思·卡尔迅;马克斯韦尔·泰勒;柯蒂斯·李梅,得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同时晋升为准将。

  巴顿少将,虽然同样战功卓著,但由于殴打了两名不敢冲锋的士兵,而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机会。

  这引起纷纷议论--在中国和美国是截然不同的反映。

  中国舆论普遍认为,军队中的官长对士兵的打骂现象不足为怪,甚至被视为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很难杜绝。为此而阻止一位英勇将军的晋升,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但是透过巴顿将军委屈的道歉声明,人们也加深了对大洋彼岸的那种自由主义人权价值观的切身感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