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思说:"共产主义者"的名称使某些美国实业家不放心。
毛泽东笑起来说,他考虑过:换一换名称。但如果人们了解他们,就不会感到害怕。"即使是最保守的美国实业家也不能从我们的纲领中找到可反对的东西。"
"美国会发现我们比国民党更加容易合作。我们并不害怕民主的美国影响,我们欢迎它。我们所关心的是在建设方针上,使国家有可能获得最迅速的发展。首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请看我们这儿--以有限的资源已经做了些什么--其次,我们才能谈到国防工业"。
"美国不必担心我们不合作。我们应该合作。我们必须得到美国的帮助。所以我们认为十分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你们美国人的想法和打算。我们不会贸然反对你们--不会贸然和你们发生任何冲突。" ※
※以上,载于《党史通讯》1983年第20-21期.
毛泽东的谈话涉及中美关系的许多方面。由包瑞德和谢伟思及时报回给美国政府。其要点是: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怀有十分友好的感情。
2.中共不仅愿意加强和美国在对日作战中的合作,而且期盼在战后重建国家时得到美国的支持。中共无意损害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3.美国如果采取只支持蒋介石的政策,只会增强蒋压制民主,以及在战后发动内战的决心。
4.中美两国人民长期相互同情,将来无论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均不会有冲突。中共不会反美。相反,却认为美国是当代世界上惟一有条件、有能力帮助中国战后重建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谢伟思还根据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在报告中如此描写:"美军观察人员几乎访问了华北所有重要的中共控制区。所见所闻,证实了中共所声称的对敌占区广大农村地区的有效控制。"
根据两人记录,主席阁下反复向他们阐述党的现阶段纲领--就是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谢伟思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是"建立共产主义的中国"?
主席回答: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那个历史阶段。
据此,双方达成坦率共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里,我们是同路人。
这时期已经有了美式咖啡罐。
(243)
北非。阿尔及尔,盟军总部。
马歇尔将军结束了华盛顿的"三叉戟"会议,在陪同丘吉尔首相来北非视察的空中旅途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成功地办了一件失败的事情"。
缅甸运输线重新开通后,使原来印度洋-波斯湾-伊朗过境运往苏联的物资,有相当一批被分流。不少货轮就此直航仰光,送向中国战场。
苏联近来深为不满。美英控制了地中海,援助力度却没有明显加大。
莫洛托夫在一份备忘录中指出:你们既不开辟第二战场,又不大力增加对苏援助,那么盟国义务何在?
同时他质疑美国兵力部署:欧洲和亚洲,到底谁是优先?
认真分析美军这一时期的兵力分布,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美军确实是一种大致相等的平衡状态,因此苏联的指责并非无的放矢※。
※ 据【美】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金《美国军事史》P435-436:"1943年12月美军在海外军事部署",可清楚看出这一态势。
美国略感内疚。为了给苏联方面一个合理答复,马歇尔将军承担了这个让美英两位首脑都颇感为难的差使--起草一封给斯大林元帅的电报。※
他力求以完美的措辞取得斯大林的谅解。丘吉尔看了后,对文稿拍手叫绝,以致多年后在回忆录中还赞叹:"此前我以为马歇尔只是一个粗犷的军人、优秀的组织者和陆军建设者。现在我才看出他是一位目光锐利、掌握全局的政治家"。此后,首相开始刻意对这位盟军的幕后主帅施加影响。※
电文经罗斯福总统审阅,一字未动,发往莫斯科。
但斯大林同样是一位非凡的政治家。
他没有被马歇尔那些巧妙的措辞所打动。他"勃然大怒"。几天后,6月初,苏联召回了驻伦敦和华盛顿的大使,将双边关系降为代办级。※
※史实。相关记载见于马歇尔传记。
双方关系的疏远期出现了。丘吉尔不为所动,继续谋划他的巴尔干战略。
罗斯福感到不安,主张在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准备尚不充足之前,保证对苏物资供应。
总统指令,必要时,甚至应该不惜代价,重新开通援苏太平洋航线。
(244)
重庆。曾家岩,委员长官邸。
第二次从缅甸视察归来后的蒋委员长,感到身心舒泰。
物资供应几个月里成倍增加,原来苍白的血管里重新注入了活力。中国战区有了自己的专属航空队,第一批更新装备的30个美械师,完成进度超过计划。
当然,这里有那个"醋性子乔"的功劳,已向他颁发了云麾勋章。
但功劳归功劳,功劳不能掩盖危机。
是时候了。军事委员长决心不再让这位政治倾向十分可疑、深通近代中国掌故、独断独行又脾气火爆的老将军,继续控制援华租借物资的分配了。趁他此际回国述职,我这里必须当机立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