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清君侧(3)
二月下旬,朱棣准备北返,朱允炆以护卫为名,亲自为四叔点了锦衣卫校尉潘安等人随燕王北返。
锦衣卫的名字,对于朱棣来说并不陌生,这次朱允炆派遣锦衣校尉随侍,看在朱棣眼里只是冷笑而已--潘安本就是燕王安插在锦衣卫的人,这次竟然又被派回自己身边,正和燕王府长史葛诚的情况相反。
从二月到六月,湘王、齐王、代王和岷王陆续或死或囚,朱允炆步步紧逼,朱棣却还没有做好准备。六月岷王被囚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他终于有些承受不住--锦衣校尉报给朱允炆的消息是燕王疯了。
举朝上下都不相信英武有如太祖的燕王精神会这么脆弱,但派到北京的锦衣校尉潘安向朱允炆密奏,燕王大热天还抱着火炉喊冷,不时跑到大街上语无伦次,有时甚至躺在肮脏的地面上呼呼大睡,种种迹象表明燕王确实疯了。
朱允炆得到锦衣卫的报告后很是伤心,他本心很软弱,虽然削藩是国家长治久安之事,但毕竟是自己的亲叔叔,除了湘王自焚外,其他几个被废的亲王都没有处死,只是囚禁而已。本来准备掉过头来对付实力最为强劲的四叔,没想到一连串的打击竟然将久经沙场的大将逼疯了。
叹息之下,又有亲睦派上疏责备朱允炆削藩太急,更让朱允炆心情郁闷,对于削藩一事想干脆就此收手。但黄子澄和齐泰怎可能答应?在他们眼里,朱允炆对叔叔们的怜悯根本就是妇人之仁。他们一面努力说服朱允炆继续削藩大业,一面加紧对北京方面的侦查工作。
此时的南京和北京,形势一日紧似一日,锦衣卫里有人被燕王收买,燕王府里自然也有人为皇帝效忠。正在朱允炆为四叔已疯伤心的时候,六月中旬,燕王府里一名护卫百户来到南京公干,朱允炆派人把他抓起来审问,得知燕王不但是在装疯,而且果然密谋造反--这么紧要关头朱棣竟然派人到南京公干,而且一被抓立刻全都招供,这护卫百户恐怕是朱允炆早就安插在四叔身边的眼线吧。
不管怎么说,这下朱允炆算是得了证据。他给北京的地方官员下了密旨,让他们出面对付燕王。就像对付前几个叔叔那样,他从没准备杀死四叔,地方官们接到的密旨上对燕王的惩罚只是"削爵及逮官属"。
所谓密旨,在两边相互渗透这么长的时间里,早就无密可言。朱棣很快就知道了侄子皇帝密旨的内容。朱棣不是他的那几个窝囊弟弟,也没有侄子那么软弱的心。既然侄子你撕破脸,别怪四叔我狠心了。
建文元年七月,在锦衣校尉潘安的协助下,朱棣将朱允炆派来的地方官一举擒拿,仅三天时间就安定了北京城的秩序。
之后他给侄子皇帝上书说:"现在朝廷里奸臣齐泰、黄子澄包藏祸心。周王、湘王等五个弟弟不到一年就被削夺封号属地。湘王尤其可怜,竟然全家自焚。皇上您圣德仁厚,这些事肯定不是出于您的意思,都是那些奸臣所为。臣与孝康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将父亲朱标追封为孝康皇帝--是亲兄弟,现在侍奉陛下就像侍奉上天一样虔诚。但齐泰、黄子澄愚弄皇帝,离间我们的骨肉亲情。这些奸臣们先谋害诸王,就像砍伐大树先要剪枝叶一样,最后就会危害到朝廷,到时奸臣得志,江山社稷就危险啦!太祖皇帝留下的《祖训》上说'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臣决定听从陛下的密诏,举兵清除朝中的奸臣。"哪里来得什么密诏?只不过是朱棣的借口而已。
朱棣知道朱允炆毕竟是大明朝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他没法从侄子的继承资格上找碴,只能从朱允炆身边的大臣下手。"清君侧"的招牌一打出来,至少从表面道义上,自己能够站稳脚跟。
随即朱棣打出了"奉天靖难"的旗号,将自己的军队称为"靖难军"。
收到燕王的上书后,朱允炆的反应还算敏捷,毕竟早有心理准备的事了,再难受也得面对骨肉相残的现实。于是朝廷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挑选了长兴侯耿炳文为主帅,去迎战靖难军。耿炳文是洪武时期的老将,也是开国功臣之一,但朱允炆看中他的原因却不是他的作战能力,而是因为他是孝康皇帝的亲家--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嫁给了耿炳文的儿子--是信得过的自己人。
可耿炳文出征之前,朱允炆却给老将军出了一道难题,他对将士们说:"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两军对阵之时,讲究的是擒贼擒王,这倒好,还没出城呢,就被告知不许杀敌人主将,士气一下子就低落了不少。
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他们前几次削藩轻易成功,以至于这次燕王举兵,在他们看来只是急红眼的兔子蹦哒几下而已。当时朝廷的共识是"北兵不足忧",朱允炆的心思也不在四叔身上,他这时"锐意文治",正忙着和方孝孺讨论如何复古改制重新命名朝廷官署的琐事。将军队交给老将耿炳文,他很放心,一放心就又起了亲情惦念。
耿炳文是胡、蓝两案之后,朝廷里硕果仅存的功臣武将之一。能在朱元璋亲手制造的两场大屠杀中存活下来,耿炳文也是个精明的人,可怜这样精明的人却在晚年遇上朱允炆这么个不分时机讲亲情的糊涂皇帝。不许杀燕王的紧箍咒绑在他头上,让他束手束脚,很快败下阵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