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宰相太擎肘(3)
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自然不能容忍。
明朝从1368年建立,当年就是洪武元年,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平定四川,割据蜀地的明昇投降,天下大势已定。虽然还有一些小势力在边境上打打闹闹,虽然扩廓帖木儿领着北元兵还在和徐达恶斗,虽然梁王还在云南苟延残喘,但平灭或者驱赶他们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不出什么天摇地动的大妖蛾子,朱元璋也没有急病突然咽气,可以说这大明朝的天下是占定了。所以朱元璋就可以放开手,开始改革沿袭于元朝的一揽子朝廷制度了。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宰相制度。
中书省的存在对于朱元璋而言日益碍眼。他要总揽大权,势必要废除宰相制度,要废除宰相制度,就不能不找人开刀,否则师出无名,就算扒掉了在任的宰相,也未必就能够废除制度,就算废除了制度,也难免会惹来朝野非议。就这样,屠刀首先伸向当时独相的李善长。
然而李善长对于朱元璋来说并不仅仅是个普通的臣子,在反元斗争中积累起来的情谊并不比徐达等将领少,对于这个大他十几岁的长者,朱元璋心里还存有一份敬意--洪武初年即帝位、册封皇后太子等等的礼仪中,就都是李善长做大礼使,朱元璋甚至还让李善长担任太子朱标的太子太师。这样一个亦臣亦师的人在宰相位置上还呆着一日,他就无法撕下面皮来对付老朋友。
何况,洪武三、四年前后的朱元璋可能并不想对功臣们大开杀戒,从他对功臣们的封赏之重,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宋太祖行事的影子。一来统一大业尚未最终完成,还需要这些功臣们尽心出力,二来朱元璋和诸臣一路走来,毕竟有些香火情分。
于是,李善长在洪武三年达到了他为官生涯的顶峰。
立于大明朝官僚机构的顶峰,李善长虽然有些得意,但也并没有完全被富贵荣华冲昏了头脑,他在朱元璋麾下这么多年,对于朱元璋的了解可能比朱元璋自己还要深。此时的大明朝,虽然北元未灭,西北、东南尚有一些割据政权没有归顺,但以今日时势来看,一统天下只是迟早,太平时日指日可待。但李善长深知朱元璋不会满足于做个放手撒权的太平皇帝,自己所辖的中书省威权最重,也最是皇帝的眼中钉,在中书丞相位置上一日,被皇帝猜忌的疑心就多一分。
李善长是聪明人,转过年来的洪武四年正月,他就以老病为由向皇帝上表请求致仕--为了保全自己,我主动退休,让出左丞相这个烫手的山芋,今后就悠游田里,做个太平田舍翁吧。
朱元璋接到他的奏章后一点磕巴都没打,立刻准奏,58岁的李善长就这么离开了朝廷。旨意一下,举朝震惊,朱元璋与李善长的亲厚众所周知,两个月前刚刚被封为国公,转眼就致仕了!虽然老先生致仕时皇帝给了无数封赏--仅为他家打仪仗的就有二十户之多,但不管怎么说,没了左丞相的实权是事实。这下人心鼓噪,朝局大动。
待到皇帝宣布李善长的继任者时,大部分朝臣才安下心来--以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左丞,是中书省的实际政务执行人。汪广洋为人谨慎到了懦弱的程度,至于胡惟庸,举朝皆知,那是李善长的私人,这次能够入相,也是由李国公向皇帝举荐的,可见即使李善长人离开了中书省,他的心和眼还都留在这里。看来皇帝对于李善长的信任并未稍减啊。
的确,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案发,朱元璋龙颜大怒,誓言追究到底。追究来追究去,也没追究到全天下都知道的他的后台--韩国公李善长头上去。
李善长在朱元璋的心里,和胡惟庸这个被推到台面上的棋子,分量终究不同。
第5节:昙花一现的杨宪(1)
昙花一现的杨宪
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曾经和刘基讨论过李善长之后的丞相人选问题。刘基在朱元璋心目中虽然没有李善长那样亲厚,却也是颇为倚重的肱股之臣。若说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萧何,则刘基就是朱元璋的张良,原因就在于这位刘伯温先生对人事的判断力极佳。
可惜,这只是华丽丽的表面现象。
朝廷按家乡地域划分的两大派,李善长是淮西派的首领,刘基就是浙东派的首领,一直以来朱元璋都表现得和淮西派比较亲近--朱元璋自己就是淮西人嘛,照顾老乡也是人之常情。但在淮西派首领尚在位的时候就单独找浙东派首领讨论如此重要的问题,内中所传达的政治信号非常微妙。
"李善长年纪大了,也该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先生看是不是该换下他了呢?"朱元璋诚恳地请教道。
刘基在朝廷中经常受到淮西派的排挤,这其中有多少来自李善长甚至朱元璋本人的授意?刘基并不想追究,他既有读书人兼济天下的理想,也有强权之下明哲保身的智慧。相比李善长,刘基更为了解朱元璋的心性,或者说,他更了解拥有"皇帝"这个光环的人的心性。他知道,朱元璋现在碍着统一大业未成,加上还有些当年的同袍之情,不会大下杀手,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对权力的渴望必然日益加深,到那时候,谁还胆敢呆在丞相的位置上,谁就是第一个屠刀下的冤魂!
"善长是元勋功臣,能够调和诸臣,不好立刻换掉。"您还是让李善长留在这个棘手的位置上吧,千万可别指望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