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想讲讲他们的故事,讲他们平民生活的可爱和战斗精神的可贵。我还想说,战争只是生活的极端形式,并不是只有战争才能创造英雄的。从更普遍的意义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英雄本色。因为,每一个认认真真生活的人都是英雄!
毕竟,在生活中,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加伟大呢。着儿子们自力更生。从帮别人做家具、做沙发开始,到现在,他们家已开了家具厂、超市、煤矿、水泥厂等五花八门的公司,老邓头也已经是住洋楼、坐轿车过上了剥削阶级的生活。我父亲曾经开玩笑说,是什么样家庭出身的人,最后多半会回到什么样的路上去。老邓和邓妈祖上原来就是做买卖的,现在看来,这个“出身论”还真有点道理。我比较惊奇的是邓妈,许多年前她就成天抱着个药罐子,病秧秧的样子,可许多年过去,她依然还是成天抱着个药罐子,病秧秧地享受着生活。我真心希望她老人家能让我的惊奇永远继续下去。
第十四章
太阳从三官庙的窗外透进来,照在凹凸不平的砖地上、照在红漆斑驳的供桌上、照在人们木然的脸上。明晃晃的光线里,无数白色的小点子七上八下,撩得人心烦。用拂尘拍打一下,细小的灰尘却更加热闹了,纷乱地飞舞着,直往人的眉毛和鼻孔上扑过来。
王三官只好叹了口气,不再理会这些恼人的尘埃。
这是民国三十二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王三官忘不了这个日子。
这一天,是“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也是俗称的“鬼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四周的乡民都会聚集到三官庙,超度亡灵、送鬼魂回阴间,今年就更是如此了。
1943年,豫中的人命比蝼蚁还要贱,田野上布满了新起的坟茔。大家一边祭奠着逝去的亲人,一边望着飘动着的招魂幡,心头都在想:今年的冤魂野鬼一定格外的多,再这样下去,人间也快要变成鬼的世界了。
这一天也是舞阳县发布“乡村选举结果”的日子。中午的时候,县里的告示贴到了大洼村三官庙的墙上,榜文上赫然写着王三官的名字——他当选了“河南省舞阳县保和乡第十六保”的保长。
这个消息使人们忧伤的面孔上浮起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好了,好人王三官当上了地保,日子要太平一些了。”
可是,王三官却有点做梦的感觉。
老王家祖宗三代没有出过秀才,也不曾有人当过官。今天,自己忽然成了县政府任命的“保长”,见到盖着县长手印的委任状,王三官心里的惶恐远远大于愉快。
说真的,要不是因为乱世灾年,王三官是不可能当上这个保长的。
王三官本名王缘道,字慕仙。他是河南省舞阳县大洼村人,家里有三十几亩旱地、还雇着长工,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
王三官的父母先前生过六个孩子,除了一个女孩,其他的都夭折了,到了王家老汉四十五岁那年的正月十五,才终于又得到一个宝贝儿子。算命先生看过相,说这孩子和“上元天官”紫微大帝同一天生日,必是天官赐福,与仙道有缘,需要多亲近寺庙、多行善举,而且还不能太早成家……如此这般,方可以安享天年、长命百岁。
因为这个,孩子起名叫“王缘道”。从小到大,事无巨细,他始终保持小心谨慎、与人为善的态度,时刻躲避是非、保命养生,是个处处殷勤客气的老实人。
王缘道也曾经读过几年书。
在学堂里,教书先生摇头晃脑地念经:“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先生照例是不做任何讲解的,学生也只好稀里糊涂地跟着背诵,背不出来的时候就打手心。
有的小孩被戒尺打了几顿,忽然间明白这些莫名其妙的话是什么意思了,于是就算“启蒙”成功。而有的人,挨了打以后只会哭,越哭越不开窍,那就说明“没被孔老夫子看上眼”、不赏他读书做官的饭。王缘道就属于后一种人。
四书五经念了一遍,王缘道只记住了一句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教书先生对王家父母说:孩子没开化不要紧,只要记住这段话,就可以一辈子做好人了。
于是,王缘道就回家做好人去。
根据算命先生的指示,王缘道是命中注定要“亲近寺庙”的。
大洼村附近有个三官庙,庙宇不大,只有一院一殿,也没有专门的庙祝。王缘道从十四岁就义务承担起这座小庙的杂务,打扫卫生、整理香烛、印制木刻神像,过年的时候还挨家挨户送一张“天官赐福”的年画——雍容华贵的天官神仙穿着大红袍、拿着玉如意、带着五个吉祥童子,一副长寿多福的模样,十分惹人喜爱。
时间长了,人们也就习惯了王缘道在三官庙里的角色,干脆称呼他为“王三官”,他原本的名字反而渐渐被大家淡忘了。
王三官二十七八岁也没有成亲,这倒也不能怪他。按算命先生的吩咐,他必须满了二十五岁才可以谈婚论娶。可到了二十五岁那年,豫中遇上了大灾荒,先是洪灾,然后是旱灾,再接着又是蝗灾。乡村田野满目疮痍、饿殍四地,在这样的情形下,规矩本分的人家也就没有了娶亲的兴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