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八大”时,又把陈立夫增选为“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陈立夫仍未回去。
1958年以后,蒋介石曾几次托人捎话,让陈立夫回台湾看看,他也谢绝了。
现在,年逾九旬的老父亲就要去世了,回不回去呢?
陈立夫陷入痛苦的思考之中。
要说不想回去看一眼病危中的父亲,对于倡导中国文化,提倡重整道德的陈立夫那是不可能的。当年离台出走,对父亲便是一个打击,10年了,生未能尽孝,死了还不为老人送终吗?这简直是天理难容。
可是,回去又怎么样?
家里的摊子谁来经管?还有,台湾政界是什么样的态度,蒋介石对自己是什么态度,回到台湾,会见到一张张什么样的面孔?
孙禄卿很理解丈夫的心境,安慰他道:“不管怎么说,老人病危了,我们也应该回去,不然于天于地于良心都说不过去。我们回去是看望父亲的,不问政治就是了吗?有什么值得为难的?”
陈立夫觉得夫人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便下了回台湾的决心。
2.奔父丧重返台湾
1961年2月24日,台北松山机场。
通往机场的公路上,自下午2时起,新式轿车、吉普车、旅行车川流不息,源源不断。
各式各样的男女从汽车上走下来,挤往机场会客厅。
新闻界的记者们也潮水般地涌向机场。
3时整,忽然下起了雨,雨水冲刷着机场,冲刷着车辆,冲刷着拥挤着的人们。
3点5分,一位身材矮胖穿藏青色中山服的人从通道机场转弯处下车,他的两手插裤袋,沉思地穿人行道,冒雨踱步踏人机场接待厅。
他是蒋经国,他到机场是欢迎从美国飞来的一个重要人物。
欢迎的人群中,除了较年轻的记者外,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至少也是45岁以上的人,他们都是国民党的政界人物,其中“立法委员,监察委员”较多,大都是CC派的人。
这些人中,一部分是从外县市赶来的,他们冒雨等待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人物到来。
一个很有经验的记者说:“这是正宗的政治新闻。”
这些人是欢迎陈立夫的。
泰国航空公司的班机快要驶上跑道了,能够获得机场人场证的人都进了机场。
剩下的人仍在会客厅等候。
3时15分,机门打开,第一个走下飞机的是陈立夫的夫人孙禄卿。
接着走下飞机的便是白发银丝的陈立夫。
在欢迎人群面前,陈立夫挥着帽子向大家招呼致意。
下机5分钟后,陈立夫夫妇便离开检查室,可是他们夫妇两位寸步难行,从检查室到门口贵宾室,平日最多一分钟可以到达,这天却被挤了10几分钟才到达。
陈立夫夫妇一进贵宾室,门就被关上了。
“副总统”陈诚正在贵宾室等候陈立夫夫妇。
陈立夫激动地伸出双手:“谢谢陈副总统前来迎接。”
陈诚也热情地道:“久违了,别来无恙吧?”
记者们在门口等得焦急,力图挤进贵宾室,拍下这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真实镜头,却被警察挡住。
两分钟以后,陈诚陪着陈立夫夫妇走出贵宾室,人潮又涌了上来。
蒋经国、朱家驿、李石曾、莫德惠。陈启天、孙亚夫、黄国书等人抢上前去,和陈立夫夫妇握手问候。
陈立夫的孙女温梦营迎上前去,向陈立夫夫妇献上一束鲜花。
陈立夫高兴地把孙女抱了起来。
机场上响起一片欢呼声。
面对这个人声鼎沸的场面,陈立夫激动地流下眼泪。
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是在政治上失意之时离开台湾,在美10年,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清心寡欲,不问政治,而一朝回台后,却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真有受宠若惊之感。
然而,无论如何这些人是要来欢迎他的。
除了国民党元老人物不计以外,当时在“立法院”、“监察院”、“行政院”、“国大代表”中,有不少人是陈立夫亲手提拔起来的旧部。因此,当他们听到陈立夫返台的消息以后,没有一个不争先恐后地到机场来欢迎他,于是,便造成了机场上一个空前的热烈场面。
陈立夫回到台北寓所后,曾向记者发表了如下书面谈话:“立夫出国年逾十载,退思补过,蛰居美国乡间,绝不耳闻政治。
“在此之间,对于留在国内之家父,未克稍尽侍奉之责,愧作殊深,幸承总统暨诸亲友同志多方照顾,各位主治医师悉心诊疗,深情厚谊,永铭肺腑。
“家父身体素健,兴趣甚佳,年逾九旬,尚能出席各种会议,此番病起仓猝,曾一度十分危险,消息传来,为之寝饮难安,正拟设法赶归侍疾,乃蒙总统先赐电召,当即尊命兼程返国,下机后欣悉家父病况尚未恶化,但仍在危险时期。
“惟望此番归来,有助于家父病体之康复,则余愿已足。
“内子禄卿除偕归侍疾外,以其继母今年已七十七岁,亦思归省,故亦同返。
“如家父病体幸得告痊,仍拟与内子即行返美。因离美时匆遽成行,各事均暂托友人代为照料,日久则困难殊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