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陈氏家族全传_李西岳/苏学文【完结】(238)

  陈立夫接着说:“等中国站起来,不仅在文化上帮助全世界,也可以在经济上帮助全世界!”他说着,有力地挥动了一下右手,精神显得十分振奋。

  有记者问:“陈立夫先生,你倡导用中国文化来统一中国,这是一个新鲜的命题,特别是由你这样一位国民党党务专家提出来,就更难能可贵,那么,你认为要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呢?”

  陈立夫坦然地说:“我主张国共两党应先坐下来谈判,要和第一次、第二次国共合作那样,襟怀坦白,不计恩怨,真正从民族的利益出发,在文化、经济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繁荣。”

  有记者问:“陈先生离开大陆40余年了,又曾在美国定居多年,请问您想不想回大陆看看?”

  陈立夫听到这,非常感慨地说:“很可惜我和邓小平先生没见过面,若为了国家统一,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我就会去大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安乐。在世界上,有些强霸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统一,说明他们不愿意让中国强大,而越是这样,我们越应该尽快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陈立夫谈兴正浓,不知不觉中他又谈起了孔孟之道。

  他的秘书宗润身担心他讲话时间太长,身体承受不了,就写了个纸条,提醒他注意时间。

  陈立夫接过纸条,笑了一声,朝秘书摆摆手,继续说:“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汲取孔孟文化之精华,做弘扬中国文化的生力军。我相信,中国文化一定能够走向世界。”

  有记者问:“陈立夫先生,您年届九旬,至今精神焕发,身体康健,请问你有什么养身秘诀?”

  陈立夫说:“我的秘诀就是8个字,即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记者们点头。

  在宗秘书和海基会工作人员的催促下,陈立夫才止住了话题。陈立夫给每个记者写了一个条幅。

  记者们告辞,陈立夫起身相送。

  记者们劝他留步。

  陈立夫说:“你们是大陆上来的第一批记者,我岂有不送之理。”

  走到院内,在一棵青翠繁茂的橡树下,陈立夫颇有兴致地说:“记者朋友们,咱们就在这合个影吧,我的院子里,还是风光宜人的嘛。”

  记者们忙和陈立夫站在一起,摄影师按下了快门。

  陈立夫一直把记者们送上车。

  5.情系故乡兮

  倡导“用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陈立夫,到了晚年之后,更加怀念自己的家乡。

  由于台湾“三不主义”的政策,他又是国民党“总统府资政”,“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再加上自己心理上的因素,他只能把思乡之情埋于心底,或付诸文字。

  他的老家浙江吴兴,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上帆樯出没,两岸田畴交错。”

  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美丽的家乡度过的。

  他领略了莫干山的巍峨挺拔,云雾飘渺,太湖水的烟波浩荡,水天一色。他被家乡如诗如画的风景所陶醉。

  家乡有他童年的梦,有他接受教育的学堂,有他朝夕相处的伙伴,上树掏鸟的乐趣,下湖摸鱼的享受,伙伴们在一起捉迷藏的嬉戏。

  虽然这些都是几十年以前的往事,但却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他望着茫茫的海水,禁不住怅然长叹。

  1993年夏天,陈立夫的长子陈泽安应邀回大陆讲学。

  陈泽安首先征求父亲的意见,回不回大陆?

  陈立夫十分干脆地说:“岂有不回之理?你尽快启程。”

  孙禄卿也激动地说:“你是我们陈家第一个回大陆的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陈立夫说:“我一直倡导海峡两岸要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多开展交流,你要带这个头。”

  孙禄卿忙为儿子打点行装,儿媳也过来帮着一起收拾。

  陈立夫却伤感起来。

  陈泽安见父亲在落泪,便说:“爸爸,不然你跟我一道回去好了。”

  儿媳也说:“爸爸,你不是总怀念大陆吗?跟我们一块回去,我们会照顾好你老人家的。”

  陈立夫朝他们摆摆手说:“离开大陆的时候,你们还年轻,况且也没在湖州生活过,所以,你们也无法理解我对家乡的感情。中国有句古话,叫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啊,虽然台湾岛风光也秀丽无比,但这里毕竟不是咱们的家,咱们的家在大陆,咱们的根在大陆啊!”

  临行前,陈立夫一再嘱咐儿子,一定替他看看家乡父老,看看自己的老同事、老部下,看看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最后,陈立夫很悲观地说:“可惜我……唉,也不知道今生今世还能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全家人被陈立夫说的都有些伤感。

  还是孙禄卿缓和了气氛:“泽安,你不是爱好摄影吗?把家乡的变化拍下来,你爸爸看了一定高兴的。”

  陈泽安说:“对!爸爸,你放心好了,我一定把你所要的画面都拍回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