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不长,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迅速影响到江浙一带。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冲击下,身为当地富豪的陈家家道中落了。
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了。第25世陈延佑感于家道中衰,遂努力经商以自振。陈延佑为人勤俭谦和,生意蒸蒸日上。没过多长时间,家道复兴如初,又成吴兴望族。
陈家真正显赫起来应该说是二陈父辈的事。陈延佑共有三个儿子,长子陈其业,字勤士,他是陈果夫、陈立夫的父亲。次子陈其美,宇英土。三子其采,字蔼士。
陈其业生于1870年,走的是科举取仕的道路,据说他“少年歧岳,有声库序”,在中秀才后,痛恨清政府“政纪不纲”,因此,对声名利禄失去了兴趣,“自适恬淡,无意仕进,惟以大义训迪子弟,教授乡里。”陈延佑死于1891年,这时陈其业刚20岁,陈其美15岁,陈其采11岁。既要经营父亲留下的产业,又要照顾寡母幼弟,陈家并不富有,他必须管理好父亲留下的资产以维持全家的生计。
陈其业是个典型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读书--科举--做官,是一般富家子弟寻求出路,光宗耀祖的门径。陈其业最初走的也是这条路。他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一直上到学府,每月领取府街所给的四两银子。
陈其业本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但在上了学府之后,他耳闻目睹了清廷的腐败,再也不愿读书做官了。
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虽有所谓的“同治中兴”,也掩饰不了老大帝国的疲弊。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堂堂的中华帝国竟输给了东瀛小国,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虚弱的本质。如果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人们更多的是看到清朝腐败的话,那么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方的胜利则使人们对这个东瀛小国刮目相看了。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从日俄战争中体会到,要想富国强兵,抵抗西方列强,应向日本学习,变法图强,发展工业。在这种思潮下,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学习富国强兵之术。陈其业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日本留学期间,陈其业考察了日本的工业,希望能对国家有所研益。但回国后却因种种关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是陈家的长子,自小所受的又是旧式教育,在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情况之下,又心灰意冷地回到了故乡,继承家业,经营丝绸。
在故乡,陈其业虽对政治日渐淡漠,但对地方公益颇为热心,做了不少好事。
为了低制洋布的倾销,他用所学到的知识,改良蚕丝。
为了使民间资金流动畅通,他又降低典库的利息,以使农民免遭高利贷的盘剥。
为了减少当地的洪涝灾害,化害为利,他又倡导河流的疏通。
但是如果没有陈果夫、陈立夫这两个名声显赫的儿子,陈其业最多只能算是吴兴小县的一个开明士绅。在二陈的帮助下,这位原本不愿步入仕途,淡漠政治的前秀才又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
先是领导浙江一省的蚕丝、典库、水利等事业。1931年,蒋介石在打倒国民党内的反蒋派别之后,召开国民会议,陈其业被选任为国民会议代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浙一带为日军占领。陈其业被迫率家人跟随二陈入川。被选任为国民参政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违,悍然发动内战,又不顾政协决议,非法召集“国民在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陈其业又被选为“国民大会”代表,随后又担任了全国商联会常务理事、全国工联会理事等。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陈其业随蒋介石仓皇逃窜孤岛。此时陈其业已是80高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故乡虽近在咫尺,却难以归乡。在浓浓的思乡愁中,陈其业病了,1961年病死于台湾,时年91岁。
陈其业死后也甚风光,蒋介石明令褒扬。国民党官方机构也为其立传颂德:“综其生平,其与人也恕,其律己也严,其宅心也厚,其治事也勤;盖诚存乎心,而仁显于外,故能表率子弟,成功成仁,睦辑乡里,以尊以亲,终甘澹泊,以乐天年。”
让湖州陈家取得显赫声名的是陈其美,而陈其美取得的功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陈其采,陈其采在陈氏三兄弟中最先显露头角。
陈其采,字蔼士,1880年阴历九月生,幼时受的也是传统的科举教育。16岁那年,中秀才。
19世纪末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亡国灭种的乌云,笼罩着中国的上空,救亡图存的惊雷,不时地回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1894年,正当陈其美入府学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大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辽宁也几乎被放弃,巨额赔款又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浙江杭州等内地城市也被迫向列强开放。对于清政府割地求和的行径,少年陈其采自是十分愤慨,但如何才能重振国威,洗雪国耻,陈其采却还是朦朦胧胧。
已出外经商的二哥陈其美,由于经常阅读报纸,对世界时事,中国国情颇为熟悉。他写信回家劝告陈其采要“勤习西学,以求实用”。从此,陈其采对于西学开始注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