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看到“复兴社”伸展到自己的地盘里来,亦拼死抵抗。当“复兴社”的“中国文化学会”在南昌成立后,陈立夫也赶紧组织了一个“中国文化建设协会”
来加以抵制。当“复兴社”派萧作霖到上海筹设“中国文化学会上海分会”时间
(1934年),陈立夫也赶到上海去主持“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发起人会议。双方争地争人,短兵相接,剧烈异常。结果,弄到要由当时的上海市长吴铁城出面,约集双方谈判息争。在其他各省市,也有类似情况发生。直到1934年6、7月间,邓文仪被蒋介石撤除一切职务时,陈立夫乘机告状,蒋介石才下令解散“中国文化学会”。
5.组建“三青团”
蒋介石要组建一个“大组织”,为组织名称问题,陈立夫说:“党里面有几个人的意见以为应加上中国国民党这几个字,如果用三民主义青年团,就是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蒋介石说:“有你这个中国国民党的几个字,人家就不来了,我看就是用三民主义来号召的好,用我的名义来号召好!”康泽问蒋介石:“是不是可以召集一次复兴社大会,传达解散复兴社的指示?”蒋介石说:“可以。
经过“西安事变”,蒋介石迫于内外情势,不得不勉强承诺了抗日,但与此同时,则极力设法巩固其反动基础,故对于康泽,极为重用。1937年下半年至1938年之间,康泽除了担任别动队总队长之外,还担任着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及西北训练班主任、中央政治学校特别训练班主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二厅厅长、三青团中央团部组织处处长、禁烟督察处缉私主任等职,实际还担任着李香权及公秉藩师(第三十四师)及张荫梧的河北军等部队的指挥。后来,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日趋激烈;“复兴社”内部,有些人也对康泽眼红;康泽本人的趾高气扬,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在这种种复杂错综的原因下,康泽的许多职权,又逐渐为蒋介石所削除。
在这些倾轧中,首先是“CC”认为中央政治学校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政校”
特训班不能容许“复兴社”的康泽染指,乃策动郝鹏举反对康泽接收。后来陈诚又要抓这一部分力量,终将该班并人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改称留日学生归国训练班。其时,戴笠也企图把别动队拿过来,使本身势力增大,先则向蒋介石保存黄珍吾为该队副总队长,后来且以康泽兼职太多为理由,使黄为代理总队长,代替了康泽的职务。但康泽不肯罢体,终于又回任了一个时期,才以其亲信刘伯龙升充,并以马维骥为副总队长兼支队长。到此,这场争夺才算告一段落。至于中央军校特训班主任一职,在1936年至1937年春夏间,也曾一度为原来搞国民军训的潘佑强抢了过去,不久又被康泽拿了回来。康、潘、戴、桂等人,均同为“复兴社”所谓“十三太保”分子,他们彼此之间也争来夺去,就可见其权利之争的激烈化了。
中央军校特训本是别动队的胚胎,也是康泽的资本。计自星子县设班时起,到抗战发生后先迁湖北江陵,后迁四川合川,直到1946年合并于中央训练团为止,前后历时13年,成为蒋介石培养反动政工人员、军事工作人员及职业特务的摇篮,也是康泽特务系统的干部产生地。至于原在康泽手下的军校西北训练班还没有办到一期,便为胡宗南的“战干四团”和“七分校”所代替。到了1938年春夏之间,康泽和陈诚之间关系恶化,其政治部第二厅厅长的职位,又为“复兴社”另一骨干分子杜心如代充。再后来,康泽连禁烟督察处缉私主任的位置也不得不交出去,剩下的只有三青团组织处处长及军校特训班主任、内政部青年训导团主任等数职了。
禁烟督察处,本是蒋介石以禁烟之名,行敛财之实的机构,这项毒害人民的收人,和农民银行的收入一样,都不归“国库”支配,而专作蒋介石个人的所谓“特支费”。这类黑路上的工作,自非由特务心腹去抓不可,故蒋介石当时任康泽为缉私主任后,并将原来的巡缉团改编为别动队缉私支队。到抗战发生之后,康泽又想浑水摸鱼,另谋扩充,和刘伯龙、马维骥等人,积极图谋向军事方面发展,想把别动队改为禁卫军。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抗战发生后,国共又合作了,尽管蒋介石心中另有一套,但像别动队这样的东西,人人都知道它是反共的特务武装,康泽他们也感到已经不大适合环境,非换个新面具不可,如果能够改编为警卫军,既可保存和扩大实力,对外又可以讲话的理由,如此改名换姓,名亡实存,岂不是妙?此外,还有一个内部的原因:当抗战开始后不久,亦即1937年9月中旬,蒋介石就在南京陵园别墅召集陈立夫、刘健群和康泽三人开过会,商量过如何在表面上取消秘密小组织的问题。蒋介石说:“现在抗战已经开始了,过去秘密的小组织形式不合需要了,要来一个大组织,把党部的(指CC)。同学的(指复兴社)和改组派(指汪精卫方面)都团结起来;并以此为中心,再求各党各派的团结和全国的团结,你们去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在此种背景之下,康泽自然也会意识到别动队的取消,为了保存实力,也要想个改头换面之计。警卫军之拟议,就在这种种背景之下提出来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