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回信中写道:"我很高兴诺克斯夫人请你吃午饭。我近来没有收到诺克斯的任何信电,或许是不愿谈出他的想法。现在他对我恐怕已不像原来那样有兴趣了,但这是自然的。过去曾有许多人开始对我很热情,后来看到事情进展不够快,就对我失望了。再能工作上6个月,我就是幸运的了。大家可能希望我能更快地做出成果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麦克阿瑟始终风头十足,他被任命为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最高司令。罗斯福总统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电令麦克阿瑟将军撤离菲律宾。麦克阿瑟从棉兰老乘B-17型轰炸机飞到澳大利亚后气宇轩昂地宣布:"据我了解,美国总统命令我从日军防线突围的目的,在于组织美军对日军的反攻。第一步就是收复菲律宾。我怎么来的,就一定要怎么回去。"
所幸的是,尼米兹没有大权旁落,他不久又被任命为太平洋海区总司令,管辖除中南美洲航线以外的其他太平洋海区,负责指挥该海区的美国和盟国的陆、海、空三军部队。
尼米兹除了对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外,大多数时间都是悄然无声地站在地图前或独自到海岸漫步,于无声处酝酿着一系列举步维艰的行动。
第九章 珊瑚海海战
袭东京报一箭仇,怒拔剑演航母戏;
杜立特尔豪气壮,海军将帅意未酣。
1942年4月18日正午时分,16架美B-25式中型轰炸机出现在日本首都东京上空,机上的投弹指示灯红光闪烁,一枚枚500磅的炸弹呼啸着倾泻而下。"盛开鲜花"的城市刹那间笼罩在硝烟迷雾之中,东京街头到处是四处奔跑的人群。飞机轰炸了东京以南的海军造船厂,一些工业设施浓烟四起。除东京外,其他几个城市也相继遭到轰炸。
这是日本本上遭到的第一次悲惨空袭。
美军对东京的空袭,从第一枚炸弹投下,到俯冲完毕,总共用时30分钟,当日方防空设施开始反击时,美机已经安然飞离,向西逃往中国的南昌机场和丽水机场着陆。
整个空袭计划是由陆军航空兵的詹姆斯·H·杜立特尔中校负责酝酿和实施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行动是由"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运载B-25型轰炸机,由哈尔西率领的"企业"号航空母舰担任护航的。16架双引擎的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直奔668海里以外的日本首都东京,轰炸任务完成后又飞向1100海里以外的中国机场降落。
应该承认,杜立特尔的长途奔袭是成功的,尽管给敌方造成的破坏远远不及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大,但它给日本人造成了混乱,对其心理上的震动和打击是不可低估的。这次行动还为航空母舰的快速作战提供了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这次空袭的另一个意义在于迫使日本军令部下决心毫不迟延地把防御圈向东推进到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西部,尽早按计划实施中途岛作战。
尼米兹对于空袭东京始终持有异议,但这是欧内斯特·金上将首肯的事,他无力阻止。2月份时,该计划曾由于北部地区加油困难而推迟实施,但最终还是付诸行动了。尼米兹担心空袭东京可能会导致日本进行报复,而太平洋舰队却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对付日军的攻势。
1942年4月下旬,日本联合舰队高级官员在"大和"号巨型战列舰上讨论下一步作战方案。此时,日本军队又获战果,将由美、英、荷、澳军舰组成的"ABDA舰队"全歼于马来亚海面,把整个东印度群岛攫为己有。
山本大将认为,为了牢固保持有利的战略地位,必须连续攻击敌人的薄弱点,这是这一阶段作战的中心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只有全力歼灭美国的航空母舰,才能在太平洋上保障日军的安全。
在美国学习过、且当过驻美使馆武官的山本五十六意识到,日本取胜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在美国的工业能力发挥作用之前打败它。他在1941年时曾说过:"如果要我去进行不计后果的战争,我可以在头半年或一年之内横行于天下,但对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战争,我则全然没有信心了。"所以,他想方设法企图速战速决。这恰与尼米兹的冷静和等待形成了对照,或许尼米兹已经预料到老对手的心机,而采取"忍耐"的态度。山本五十六想乘珍珠港事件之机,在日本海军强于美国之时,诱使美国太平洋舰队进行决战。以山本为首的联合舰队一派主张首先东进,夺取离夏威夷只有1130海里的中途岛。此方案经军令部的折中妥协,演变为齐头并进的两个战略:其一是军令部的计划,以孤立澳大利亚的作战为引信,来导致珊瑚海海战,诱使美海军陆战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其二是山本海军大将的打算,用诱歼夏威夷舰队的作战,来导致中途岛海战。
然而,无论是东进,还是南下,日美之间都在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
海权论鼻祖马汉的"交通决定战争"的理论,在高度机械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充分应验,美日双方对此都持相同看法。日军为了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运输线,发动了猖狂进攻,而美国则千方百计保护这条运输线。美海军舰队总司令金上将在他的太平洋海图上划了一条由中途岛、萨摩亚、斐济到布里斯班的防线。他曾谆谆告诫尼米兹:"你看,就是这条战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