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之后,二连向西北方开拔,朝着指定的防御地域进发。
队伍行进了一段,走在前面担任值星官的二排长,扯起了嗓子: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预备——唱!”
“……
我们是铁的队伍
我们是铁的心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
歌声从一百多条嗓子里蹿出来,在冬日的阳光里飘来荡去。
萧剑扬走在队列中,也唱得很起劲儿。
他打心眼儿里喜欢这歌,特别是中间的那几句词儿:
“装好子弹,瞄准敌人,一枪打一个……”——太对自个儿的脾气啦!
边唱边走,他不觉地背紧了肩上的步枪。
(七)
等部队开到了指定的防御位置,大伙儿都傻了眼。
师部的命令,是让305团在淳化镇的西北方构筑预备阵地,作为纵深部队。
命令中说的很清楚,以该地原有的国防工事为依托,在三日内构筑起足以抵御日军中口径炮火的野战工事。
【野战工事——野战工事按用途大致分为射击工事(机枪掩体和单兵立、跪、卧掩体等)、观察工事、掩蔽工事和堑壕、交通壕。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有关教范为例,完成一个步兵营建制内的野战工事,人工构筑需要4-5天(全营出勤率按85%计算)。】
可眼前这所谓的“国防工事”,却是个半拉架——
堑壕只挖了半截,交通壕浅得像条车辙印儿,掩蔽部没有顶盖……最可气的是,单兵掩体就连胸墙下的崖径都没留出来。
【崖径——在构筑单兵掩体的时候,为了支撑肘部,要在胸墙下面留出一块平台,宽约15-20厘米。这个平台就叫做“崖径”。】
好歹有几座钢筋水泥的机枪掩体,可掩体的钢板门却用大铁链锁着。
【半拉架——东北方言,半道而废的事儿。】
【南京城外的国防工事——抗战爆发前,参谋本部下属的城塞组在南京外围沿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选择防御要点构筑了部分钢筋混凝土的永久工事,种类有轻重机枪掩体、观测所、指挥所、掩蔽部等。
实际上,这些工事大部分都存在问题,没有按纵深配备,也没有形成侧射、斜射的火网。工事位置没考虑隐蔽问题,大都选在山顶部或棱线部分。
淞沪战役开始后,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处负责制定南京的防守计划。他们发现原有的国防工事除少量可以作为观察所、指挥所,其余大部分都利用不上。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重新选位置来计划构筑新的工事体系。
但新计划的制定、执行情况非常不好,人浮于事,虎头蛇尾。结果,当南京保卫战开始之际,所谓的“国防工事体系”,形同一纸画饼。
当年51师所处的方山、淳化镇一带,正是南京外围防御体系的东南主阵地。】
萧剑扬他们碰到这种闹心的事儿,不是头一回了。
二十多天前,从上海撤到吴福线的时候,上峰就下过令:利用原有的国防工事坚守。
可那些据说花了大把光洋修建的钢筋碉堡,也是被紧紧锁着。门上的大锁都生锈了。
听说开锁的钥匙在附近村子的保长手里,可等弟兄们找过去,那位狗屁保长早就撂挑子逃命去了。
【吴福线——1934年至1936年间,国民政府在南京、上海之间修筑了几条永久性、半永久性的国防工事防线,其中比较靠近上海的一条,从苏州一带至常熟的福山,被称作“吴福线”。
这些工事的设计很下功夫,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相当巨大,但建成后的质量和效果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淞沪战役结束之后,中国军队从上海后撤途中,这些工事基本未经利用就被放弃了,根本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
如今在南京城外又碰到了同样的一幕,弟兄们心里的火一下子冒了起来。
“操!”
------------
第二章 南京外围(9)
------------
二排长狠狠地朝地上啐了口唾沫:
“给老子砸开!!”
等大伙儿砸开门进去一瞧,又是一气——这种机枪掩体的射孔整得太大了,简直像个小窗户。
“哪个王八羔子盖的这玩意儿?!”
二排长气得嘴皮子直抽:
“这么大个口子?!操!还没等机枪开火呢,鬼子的炮弹早八辈子飞进来了!”
光气也没用,眼瞅着鬼子就快打过来了。弟兄们开始闷头抢修工事。
萧剑扬所在的一营,位于305团防线的右翼。一连作为营预备队,三连和他们二连,一左一右地占领主阵地。
他们后面400多米的地方,是营属迫击炮排选定的炮位;再往后400多米,是营指挥所。
营长下令把重机枪连的六挺二四式重机枪分散开来,配属到一线的各个连队。
萧剑扬他们二排,也分到一挺。
瞧着草绿色的重机枪被抬进阵地,二排长乐得直搓手:
“又碰到老相好啦!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