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朝廷大为恐慌,立马召开了由各部尚书和军机大臣、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参加的朝议。内部派系纷繁、危机四伏的满清朝廷并没有在朝议上拿出一个有力的对策!代表着皇族中后权和皇权,代表着统治阶层中满族和汉族,代表着国家政权的朝廷中央和地方,代表着守旧与革新……太多的矛盾在满清的朝议上表现出来!
慈禧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她清楚,现在朝廷不拿出点实际行动出来,南方的舆论会愈发的激烈,革命党和立宪派就会暂时地团结起来,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暴动,把满清的江山淹没在人潮之中!可是,拿出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出来才能让舆论满意,才能让暂时团结的革命党和立宪派分裂,才能拖延出足够的时间等到那慢如老牛拖破车的新军编练完成呢?
这些问题,是身在颐和园的慈禧无法回答自己的。
新军编练已经好几年来,从天津小站开始,到现在直隶、四川、两湖、两广、云贵纷纷练军;从袁世凯的5000武卫右军开始到现在规划中的三十六镇新军。动作不可谓不大!可是,并没有达到舆论满意、老百姓满意乃至朝廷满意的地步。三十六镇,如今勉强算是完成了镇。南方还有闽浙、两江四省才刚开始动手,北方则除了直隶以外,没有一个省份的新军编练起来。这其中的原因,慈禧是心知肚明的!各省是在开办武备学堂,在做出一副编练新军的模样,可是那些武备生将来不会去新军,而是去巡防营!新军,在那些还没有什么动作的督抚眼里,是朝廷控制的“中央军”,只有地方的巡防营才是督抚手里的扎实货!就算有的省份想编练新军,比如陕甘,可是没钱啊!要南方协饷,要朝廷拨银子去才能成事!真这样的话,朝廷又何必把新军编练大权交给地方呢?还不如所有新军都由练兵处编练得了!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一个权字!这两个字硬生生地堵在老佛爷慈禧的心头……
难啊!
这个时候,奕劻带着几个王公的联名折子来了,随后,袁世凯从天津快马送来的折子也到了,内容却有点前后的关联性。
奕劻、载沣、载泽等人主张设立新军编练专款,从各省的赋税厘金中抽取,然后由练兵处统一安排,逐步练军。这样一来,就是集中全国之饷银,练一省之新军!这是刚刚支付了庚子赔款第三期的满清朝廷目前唯一的办法了。假立宪、真练军是既定的方针。立宪可以拖而新军编练不能拖,否则到立宪拖无可拖之时,就没有一支听命于朝廷的新式军队来镇压革命了……
慈禧当即同意了这个折子。
袁世凯的折子则是请求在直隶再增编两镇新军,并成立贵胄陆军武备学堂和贵胄海军武备学堂。
巧得不能再巧的时机,袁世凯和奕劻在这上面把握的是恰到好处,火候拿捏的不差分毫。刚想好筹款练军法子的慈禧,在这个时候把北方唯一愿意练军而且有所成果的直隶当成了给各省督抚的榜样,也当即同意了直隶编练总计六镇新军的请求。
这样一来,新军编练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也算是朝廷给了舆论一个交代。可是慈禧在急切间做的决定,在载沣等人眼里则大缪不然却不敢言!袁世凯这个近在天津的汉族总督,手里有了六镇新军,对满族亲贵们的威胁陡然间增大到无数倍!袁世凯也代替了老迈的张之洞,成为皇族亲贵中年轻一代集权派的第一号眼中钉!
慈禧此时没有心思去理会载沣等人的想法,紧接着就以朝廷的名义颁布了诏书,宣布朝廷接受政治改革,克日选派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同时出台几项对工商的优惠措施,以示朝廷对民族资产阶级作出的让步。
舆论并没有因此平息下来,在南方的报纸上,又先后出现了一个论调,就是反对朝廷“南饷北用”,主张由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编练南洋新军,南方的饷银用于南方……
这一系列的舆论,其深藏在幕后的主使人就是四川的龙剑铭和杨度。也是龙剑铭、袁世凯、端方三人在电报和个人代表往返数次以后得到的结果。在这个事情中,龙剑铭把算计的目标不仅仅放在满清朝廷上,也放在了袁世凯和端方的身上。
表面上,袁世凯得到了北洋军扩编为六镇的实际好处,可是他也因此成为载沣等人的大敌!而军饷的问题,则因为舆论的干扰,使得南方督抚们趁机拖延时间,趁机跟朝廷讨价还价。因此,北洋六镇在没有充足资金的支持下,编练速度将会放慢,而质量也会降低(历史上,北洋军的军费有78%来自南方各省)。龙剑铭希望看到的是:袁世凯因为北洋军的事情而招致灾祸,要么内调军机,丢失手上的实权;要么因为争取到手的编制没有很好的完成,朝廷上的集权派可以借词想办法赶他下台。对袁世凯,龙剑铭是极为顾忌的!这个矮胖子拜兄身后,有日本人和英国人的影子,难保在1906年大革命开始之际,袁世凯不跳出打着勤王的旗号联络列强来镇压革命,出卖国家权益捞取个人好处。有袁世凯出来撑腰,北洋军这支袁世凯的家军就会与革命军队在战场上展开厮杀,内战就不可避免地要爆发!如果列强再掺和进来,一个不好就是南北分裂的局面!那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就是这么个写法!因此,龙剑铭要在动手之前,得先把这个隐患给解决掉才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