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苏联的行程,共有三条路线。一为从哈尔滨,转中东铁路,但满洲为张作霖控制,安全有顾虑。二为转道欧洲去莫斯科,路太远,旅费太贵。三为从上海搭苏联货轮,到海参崴,改走陆路。
海参崴,历史上曾是大清帝国的疆土,咸丰手里,割给帝俄,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苏联东方重要的海军军港,西伯利亚铁道终点于此,故贸易颇盛。
中国色彩,仍很浓厚,华人约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近乎半华半俄,华人经营的餐馆、茶室、赌馆、戏院、烟馆,应有尽有。第三国际负责接待的,是位德国犹太人韦登麦,[13]除了朔风凛冽,万里冰封,冷得不太习惯以外,并无异乡异样的感觉。
四天半后,登上去莫斯科的火车。这是一段枯寂漫长的行程,每人分配到自己的床位,可惜,是双层硬席,车外漫天飞雪,人人冻得哆嗦不已,车内竟无取暖设备。因缺原煤,车头引擎的动力,依靠木材,行驶缓慢,更逢站必停。车上没有餐车,没有饮水,悉赖停站供应。这就象我们在《齐瓦哥医生》影片中所看到的场面,那么寒怆了。
海参崴距莫斯科,七千四百公里,经国的一位旅途同伴,把此行见闻,描叙得很细致生动,兹摘要援引:
“火车自海参崴出发,因为路线弯曲,地势高低不平,以故车行甚缓,第三天才到赤塔。这是西伯利亚的东部重镇,为原日远东政府首府。纵贯东三省的中东铁路,即在此接轨。这仿佛一把利剑,当胸插入我国东北的心脏,而刀柄就在这赤塔!我们正在赤塔站上欣赏风光,忽然一个武装兵,紧追着一位湖南籍同学,直迫车箱。其势汹汹,仿佛是抓强盗似的。我们查问情由,才知道这位同学曾以自备照相机在车站摄取风景。这是他们的法律所不容许的。经过再三解释,卒将胶卷没收了事。但这位同学却已吓得面无人色了。赤塔西行第三天的早上,远远望见贝加尔湖。绿波荡漾,水天一色。晌午始近湖滨,接连穿过几十个山洞,山洞都是在湖滨岩石之下开凿而成的。隧道虽多,但都很短,车行其中,一如游龙穿洞,宛延曲折,景致绝佳。吾人身在车中,乍明乍暗,亦生情趣。湖的南端,火车靠站,大家一拥而下,争相欣赏这世界第一深水的内陆大湖。一片汪洋,如临火海,唯一可资凭吊的,就是兀立湖滨的一座小神龛,用火砖砌成,不过数尺见方,龛内空无一物。据说这就是当年苏武牧羊北海时栖身的所在。除此可供留恶之外,其它实无可观。
伊尔库次克以西,东方色彩,亦逐渐淡薄而趋于消失。这城是西伯利亚的首府,为既往总督驻节地。其规模之大,工业之盛,在当时的西伯利亚区,实首屈一指。这从车站建筑之宏伟及工厂烟囱之林立情况下,亦可窥知一二。但时势推移,不久之后,这种优势,又为其它新兴城市所取代了。苏境内有几座大桥,其中以伏尔加(旧称涅瓦河)大桥为最长。桥的两瑞及中间桥墩上,都站有士兵,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甚为严密。火车过桥,必将窗门关闭,不准窥视,仅可从时间上推知其长度而已,漫长的旅程,终于在一天的下午.到达终点——莫斯科。若自广州出发之日算起,沿途连行带住,大约是一个月光景。”
孙逸仙大学,位莫斯科阿罗罕街,坐东朝西,是一座平庸的方形建筑物、正面有个花园,当中是甬道,两旁栽了些花木。隔着马路.座落着一所大教堂,建筑甚别致,中间突出一个大圆顶,四面环绕着四个圆顶,成莲花形,据称规模仅次于罗马大教堂,居世界寺院第二位教堂四周的广场,即是“孙大”学生早操、散步、溜冰运动的场所。
苏联平民,差不多没有人知道这个学校的存在,[15]保密反正是共产党人的习惯。学校的建筑规模,比想象中差得多,它的外表象个党政机关,而不象个生动活泼的大学。经国对一这些都不介意,到革命的摇篮里,读书求知,并不是他万里迢迢的目的。
当他跨进“孙大”的大门,等迎着的是一群自京、津先期到达的同学,问长问短,亲切热情。事务长博古列也夫,早做好充分的准备,从饭票、理发票、电车票、寝具到日用品如梳子、鞋油等,井井有条,一应俱全。经国感到特别有兴趣的是,学校方面为每一个人准备好奇怪的俄罗斯名字。尼古拉同志,从此长期替代建丰和经国。听起来怪别扭,感觉却很新鲜。
学校采小班制上课,经国和其它二十一位同学,“恰好编作一个教授班”,教室宽大,每人大桌子一张,上课、自修、开会、休息都在此。
课程计有俄文、历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社会史、东方革命运动史、西方革命运动史)、哲学(唯物论、辩证法、政治经济资本论)、经济地理、列宁主义、军事科学。
一天八小时课程,“其余一半时间”,毛以亨说“学生都在开会,讨论问题做结论。[16]
王觉源也说“孙大”是以学术做幌子,没有念书求知这回事,它的口号是‘开会第一,上课第二;行动第一,理论第二”,在规定的作息时间内有会,清早有会,午夜有会,会不完,不准去上课,上课的是“学院派”、“个人主义”:会不停,不许吃饭。吃饭的,就是“小资产阶级”和“自私主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