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蒋经国传_江南【完结】(16)

  由共青团,后来升为预备党员,等于开过戒的出家人,很多同学之类钦羡不已。但是,到他回国前夕,苏联当局实际上已停止他的党权,卸下袈裟,毅然还俗,一九七0年,“台独”公开指责他未脱离党(共产)籍,其实是不明真相,或借题发挥。

  注释:

  [1]Ytteh Shedg .Sun Yat-Sen Universityin Moscow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f1 Personal Account,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P. 9盛岳,留苏六年,为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成员之一。在国府驻乌拉圭大使任后退休,现居伯拉奥托市。

  [2]加拉罕付代理人民外交理事长,后任驻中国大使(北洋政府)。

  [3]中国国民党党章,鲍罗延根据苏联共产党党章,译成英文,廖仲恺改译为中文,延用迄今。

  [4]同[1]。

  [5]王觉源著《留苏回忆录》,一九六九年九月,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王觉源和经国等二十二人,第一批留苏学生,前住东联,曾任国防大学教授,观已退休。

  [6]同[1]。盛岳和王觉源的数字,相差二十名。

  [7]哥伦比亚大学编《民国人名大辞典》。

  [8]《蒋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 ,一九八三年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9]同[7]。

  [10]马彬著《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香港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11]陈忠人著《纪念外婆一陈洁如》,香港《百姓》49期(一九八三年六月一日)。

  [12]同[5]。

  [13]同[5]。

  [14]同[5]。

  [15]同[1]。

  [16]毛以亨著《苏蒙回忆录》,香港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17]蒋经国自己承认,和乌兰夫同坐一张凳子。

  [18]同[1]。

  [19] 同[1]。

  [20]蒋经国著《我在苏联的生活》,一九四八年上海前锋出版社出版。

  [21]约翰·里德(John Reed)著《震撼的世界十日》,拍摄电影,一九八二年得纪录片奖。

  [22]同[7]。

  ----

  4尼古拉同志

  国共合作,本来就是一对临时凑合的野鸳鸯(mar-riage of convenience)。国民党人,借联俄以内抗军阀,外御帝国主义。苏联鉴于欧洲的共产运动,已趋式微,为了避免孤立,急于在东方寻找出路,那是列宁在世的时候,就订下的长期策略。

  战术上,认定列强对中国资源和市场的霸占掠夺,只有在唯一的条件下方能如愿以偿,即永远保持一个衰弱和的裂的中国。因应之道,是将中国革命阵线和世界上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牢固的大联盟。中国人口多,且都是世代耕种的农民,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史无前例的庞大“农民队伍”。

  共产党的力量,当时还不够壮大,尚在襁褓时期,陈独秀等这批骨干,一时毕竟成不了大器。将就形势,必须先在国民党头上投资,把共产党人,巧妙地寄生到国民党的组织里,等待时机,再决战摊牌。

  这种纯以利害结合的“合作”,随时会因利害的违背而分裂,关键在乎形势和条件。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已有警惕,国共间的冲突斗争,愈来愈表面化。然而,绝据割席的形势,尚不具备。

  北伐军的进展,出乎意料之外的迅速。一九二六年十月,革命军已席卷两湖和赣闽。就在这个时候,南方政府北移的结果,权力中心分化,南昌的总司令部和武汉的国民政府,互唱对台。

  宁汉的裂的症结在夺权,国民党内的左翼提出“反对军事独裁”、“党权高于一切”的口号,对象是蒋介石、张静江。蒋介石握有枪杆子,兼有国民党内的右翼集团做后盾。岂是这么轻易就范的,加上上海财团的大量经济援助,于是全力反击,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乘中共方面丝毫无备之际,使出杀手锏,把上海的“工人纠察队”和中共的党员干部,用机枪大刀,杀得血流成渠。国民党称此为“清党”,中共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或“四一二大屠杀”。

  第三国际原寄厚望于唐生智、冯玉样和蒋介石较量一下,讵料这最后的希望亦告落空,武汉政府解体,莫斯科的钦差人臣鲍罗廷等,弄得一脸晦气,列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七月黯然归国。

  中国国内形势的遽变,虽有其必然性,托洛茨基、斯人林等却从没有料到会这么快。蒋介石翻起脸来,如此六亲不认。

  三月底,上海工人群众起义,支援革命军争夺上海的军事行动,二十一日,白宝生的部队全面溃败,国民军胜利占领。

  消息传到莫斯科,“孙大”学生的狂喜,如晴天霹雳,有的彼此拥抱,相互握手,有的涕泪交流,难抑喜悦情绪。[1]《国际新闻通讯》记下当时苏联的反应,“孙大”学生的回声。

  “上海收复的消息,今晨在莫斯科传开,首都人民一致欢欣鼓舞。工厂下班后,各地纷纷集会,听取革命军大捷的意义。

  下午四点,第三国际广场前,逾千群众集会。孙逸仙大学的学生,结队游街时,担任前导。墨兹同志、卡洛罗夫同志以及中共代表,在群众大会上讲了话。集会至黄昏始散…。”[2]

  《真理报》社论,以“上海胜利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为题,大胆预言“光复上海,是使中国向左转的推动因素,增强了中国无产阶级所扮演的角色,和获得中国无产阶级执政的希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