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大喜啊,半月前关中收粮,臣亲带衙役吃住田间地头,入眼所望,一片丰收。那粮食的产量,吓死人了……”他说话之间,嘴皮子都在打哆嗦,显然心情很是亢奋。
天下粮产,事关户部,长孙无忌越众而出,温声道:“万年县令稍作喘息,你也到了知天命之年,怎能亲自驾骑红翎快马?就算遇到大丰之年,派人前来禀告便可,何苦让你一路奔波。”
原来这五十多岁的红翎急使赫然竟是万年县令,长安有二县,西部长安县,东部万年县,这两个县府的长官皆是朝堂大员,长孙无忌实在没想到万年县令竟会亲自出关,用得还是红翎快马。
红翎急使,换马不换人,最快一日一夜可行八百里地。古代道路那般难走,一日一夜奔驰八百里,其中辛苦可见一斑。
万年县令五十多岁的人了,仍能一路风尘赶赴关外,单就这一点,周围众臣都心声敬佩。要知道古代人到五十,基本上就算老头了。
只见万年县令一脸激动,大声回答长孙无忌道:“赵国公,我不来不行啊!实在是天大之喜,若是不能早日禀告陛下,老夫睡觉都不能合眼。”
“起来说吧!”李世民亲自将他拉起,温声道:“朕看你如此喜悦,想来今年是个大丰之年,关中粮食收获如何?”
“陛下……”万年县令颤巍巍举起右手,吞口唾沫道:“说出来恐怕您都不信,亩产五十石,五十石啊!”
嘶——
李世民倒抽一口冷气,周围重臣也目瞪口呆,皇帝紧紧攥住万年县令手臂,恶狠狠问道:“你说什么?五十石?你确定没有弄错数字?就是亩产五石,朕都会给你加官一级……”
唐朝时期粮食产量极低,一般亩产也就二三百斤,还得是天子号的水浇田。一百斤等于一石,所以亩产一般就是三石左右,李世民说只要亩产五石就给人加官一级绝非虚言,因为亩产五石已经是古往今来有数的大丰收。
偏偏万年县令却一脸坚定,大声道:“陛下,您没有听错,真的是五十石,真是五十石。”
嘶——
李世民再次倒抽一口冷气,他虽然是雄才大略之帝王,也被这个数字震惊的头晕眼花。
五十石是什么概念?一亩就是五千斤。这个数字以前需要三十亩才能达到,现在却只是一亩之产。
耳听万年县令大声道:“陛下,臣要给泾阳侯请功,没有他培育出新粮,我大唐如何能有亩产五十石粮食?千百年来,百姓一直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现在不用了,老百姓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再也不用了啊!”
他忽然嚎啕大哭,眼泪横流道:“前隋大业六年,河南道大旱,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臣之父母就是饿死在街头,把最后一个菜团子给了臣……”
他边哭边叫,大声道:“陛下,这种惨事以后再也不会有了,泾阳侯培育了地瓜,亩产高达五十石,百姓们再也不用挨饿了!臣要给他请功,臣要给他请功啊!”
第210章 不能封国公,那封王爷咋样?
百姓确实不用挨饿了!
地瓜亩产五千斤,虽然是含水称重,但是晒干之后也得千斤,那就是十石。最主要的是地瓜可以窖藏,百姓们肯定不舍得晒干再吃,这样的话,一亩地就能满足一个壮汉一年口粮。
唐代多地,每口男丁可得永业田二十亩。
这是什么概念?
每丁二十亩,一个五口之家那就是上百亩地,就算把地瓜全都晒成地瓜干,粮食的产量也不止万斤,而是十万斤。
这个数字看似荒诞,然而万年县令却拍着胸脯告诉皇帝,一点没造假。
“陛下,现在关中一片忙碌,百姓喜气洋洋,却也叫苦连天。以前大家犯愁的是没有粮食,现在是粮食太多了啊!”
他看了一眼李世民,接着又道:“比如臣治下有一家人,总共四口人,老父老母,两个幼孙,她家一共有地八十亩,亩产地瓜五千斤。陛下啊,当日臣带着衙役巡视到他们地头,那两个老人守着田地正在嚎哭呢,不是哭荒年,而是哭粮食。整整八十亩地瓜,累死两个老人也收不完……”
“儿女呢?两个老人没有儿女吗?”李世民既开心又生气,开心是因为丰收,生气是因为听到百姓老无所依。
万年县令小声道:“这对老夫妻本有三个儿子,当年陛下攻打河北,他的三个儿子全都战死了。”
李世民一怔,脸色赤红变幻,好半天才叹息道:“朕,有愧!”
“陛下!”万年县令忽然一拱手,急急道:“现在可不是追忆当年的时候,臣之所以不顾年老一路赶赴关外,一是要禀告大丰之喜,最主要目的则是请陛下赶紧想办法,粮食大丰收,关中缺人手啊!”
“缺人好办!”皇帝就是皇帝,气魄绝非一个万年县令能比,李世民重重一挥手,大声道:“传朕旨意,喝令长安驻军放下一切,全部参与农收。”
他目光炯炯,亮度有些吓人,接着又道:“不但普通守军要去,便是驻守皇宫的千牛卫,天子左右亲军一样要去,天大地大老百姓的衣食最大。泾阳侯苦心培育了新粮,老百姓苦心栽种的作物,朕不能让它烂到地里。”
在古代,粮食就是命!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圈养军队需要粮食,开疆拓土也需要粮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