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排的第一个人就是我了,我身侧是燕家二公子燕威,依次下去是燕振雄、燕征大女婿申孝谦、二女婿朱舍翰、杨邦布之子杨勇方、杨勇进。
第三排是燕振雄之子燕群策,杨勇方之子杨灵秋。
女眷那边以糜氏为首,接下来是燕征三妹燕元元,虽说她当年被燕老爷子赶出家门,然而事隔多年再加兄妹情深,她的出现也没人觉得奇怪,毕竟女眷中奇怪事是一茬接一茬。杨邦布的妻子李氏跪于最后。
女眷第二排的第一人竟然是永乐长公主,就在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到西门外后,雨阳和他那位当陛下的弟弟聊了一会儿,这位皇帝陛下居然不顾皇家尊严,不顾君臣之礼,同意让自己这位长公主姐姐以未过门媳妇的身分加入跪灵的行列。如果说永乐长公主这一举动文武大臣、亲戚朋友能够理解,但本来跪在最末却被长公主拉来跪在身侧的另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就令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了。
要说是燕大公水燕若水的娶的小妾吧,那按规矩妾不可与妻并位,况且正房妻子是堂堂的长公主,虽说这位燕家大公子行事低调,多年未曾听到他什么消息(那是因为燕若水离家多年外人并不知晓),可是候爷公子娶小妾的事也不是什么小事,多多少少会传出点风声吧,更何况自糜夫人开始燕家的所有亲朋好友都以惊讶地眼光看着这个跪在本该是燕家媳妇位置的女人。唯一知道真相的我,只能在心里苦笑,真不知道雨阳拉着鸾儿跪在那里,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事先也根本没有和我提过一个字。
燕征的两个女儿嫣然和嫣红紧排在鸾儿下首,正斜着眼不住地打量着旁侧的鸾儿,而后者却只是恭恭敬敬地低头跪着。排在嫣红身侧的是燕振雄的妻子林氏,林氏身侧跪着燕元元的双胞胎女儿聂贞、聂秀,随后是杨勇方之妻狄氏,杨邦布之女杨琼娟。这第二排的未尾又是一件奇怪事,一个小女孩扶着一位身怀六甲的妇人跪在那里,她们正是朴雨和墨菊。其实她们我并没有通知,只是燕征将军灵柩归来之事京城早已传遍,她们当然也听到了这一消息,墨菊想着夫君生前视我如亲兄长,也可以说是她夫家唯一的亲人,她并不知道丈夫和燕征有没有关系,但光冲着是夫君是燕家大公子义弟这一层关系,她觉得就应该来尽尽礼数,而小朴雨当然不会反对去给大哥哥的父亲尽尽孝道。
第三排跪着的则是再晚一辈的两个小女孩,嫣然之女申诗佳、燕振雄之女燕剑娘。
我想若不是在这一特殊时刻,文武大臣肯定会议论纷纷,可这会儿皇帝陛下因为丧失了一位能顶大梁的国中大将正心情惨重,阴沉着一张脸静立当中,谁敢在这时多事多嘴,那简直就是和自家的性命过不去。
其实明帝的心里何尝不是一样惊讶,他也弄不清自己这位胞姐这样做究竟是什么原因,但他也只是惊讶一下就不再去留意,他能坐上今天这个位置是凭着自己无比深遂的心机得来的,既然燕家没人做声,自己又不想惹姐姐不快,当做不知道是最明智的做法。
第二卷世途艰险 第十九节 灵柩归来(二)
五百名素甲持戈的士兵,护送着一具灵柩缓缓进入众人的视线中,那一张张疲倦掩盖下悲凉无比的脸庞,仿佛向天地倾诉着他们心中对主帅离去的不甘。
西城门外,无论为贵为万人之上的天子,还是散在四周观望的老百姓,都被这份悲凉的气愤所感染,燕征的离去,不仅仅只是一位将军的亡故,他几乎是带着宋国最后的希望,西胡不破、蒙军入侵、三蕃作乱,大宋即便有心背水一战,也是一个无将、无兵、无钱粮的死局。
也不知是谁开始了第一声的悲泣,十个、百个、直到成千上万,呼天喊地的悲呼与五百士卒的无声落泪形成一种明显的落差,这本应极不协调的动作在此时却显得那般的相溶,天地间仿若仅剩下那无穷尽的悲意。
作为长子,按照习俗应该由我前去“扶灵”,民间认为这样做可以让死者亲属的灵魂随着扶灵者回归家中。
抛开以前的种种,明帝现在的做法,不失为一名开明的好皇帝。四名早就安排好的御林军身披素甲,过去将灵柩从马车的抬下并用肩扛起,静静地等我过去。
当我的手扶上灵柩的一刹那,心底忽然涌上一股无法压抑的悲愤。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今日只见马空鞍。”
仰首发出一声悲呼后,边扶着灵柩缓步前行,边沉声吟着。
这本是唐朝诗人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最后一句原为“蕃军只见空马鞍”,被我改了两个字。
这首本应颂扬战功的歌,被我用在这里,特别是只见空马鞍之句,令闻者更为悲凄,特别是几度经历生死战火洗礼的燕振雄,一直压抑着的低泣声换成了远远可闻的号啕大哭。
一名太监念了明帝亲手写的悼词,而后灵柩被送回到了已改名的武国公府,灵堂早在两天前已布置好,灵柩在中间停放妥当后,明宗亲率百官祭拜,皇帝带领文武百官祭拜臣子,除了以前大将军杨广昌战亡有过一次外,乃大宋建国以来仅有的第二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