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刘协)乃自作一密诏,咬破指尖,以血写之,暗令伏皇后(伏寿)缝于玉带紫锦衬内,却自穿锦袍,自系此带,令内史(宫廷秘书长)宣董承入。承见帝(刘协)礼毕,帝(刘协)曰:‘朕夜来与后(伏寿)说霸河之苦(霸河,逃亡途中地名),念国舅大功,故特宣入慰劳。’承顿首谢。帝(刘协)引承出殿,到太庙,转上功臣阁内。帝(刘协)焚香礼毕,引承观画像。中间画汉高祖(西汉王朝第一任皇帝刘邦)容像,帝(刘协)曰:‘吾高祖皇帝(刘邦)起身何地?如何创业?’承大惊曰:“陛下戏臣耳,圣祖之事(柏老按:这是政治马屁,刘邦不过流氓,圣他妈的祖),何为不知?高皇帝(刘邦)起自泗上亭长,提三尺剑,斩蛇起义,纵横四海,三载亡秦,五年灭楚,遂有天下,立万世之基业。’帝(刘协)曰:‘祖宗如此英雄,子孙如此懦弱,岂不可叹!’因指左右二辅之像曰:‘此二人非留侯张良,酂侯萧何耶?’承曰:‘然也,高祖(刘邦)开基创业,实赖二人之力。’”
——另外还有贡献更大的韩信先生,不但没有画像,反而一字不提,盖被该“祖宗”“高皇帝”杀啦,于是连历史都要窜改。
“帝(刘协)回顾左右较远,乃密谓承曰:‘卿亦当如此二人,立于朕侧。’承曰:‘臣无寸功,何以当此?’帝(刘协)曰:‘朕想卿西都(长安)救驾之功,未尝少忘,无可赏赐。’因指所着袍带曰:‘卿当衣朕此袍,系朕此带,常如在朕左右也。’承顿首谢。帝(刘协)解袍带赐承,密语曰:‘卿可细视之,勿负朕意。’承会意,穿袍系带,辞帝(刘协)下阁。”
接着是一幕惊险镜头:
“早有人报知曹操曰:‘帝(刘协)与董承登功臣阁说话。’操即入朝来看。董承出阁,才过宫门,恰遇操来,急无躲避处,只得立于路侧施礼。操问曰:‘国舅何来?’承曰:‘适蒙天子(刘协)宣召,赐以锦袍玉带。’操问曰:‘何故见赐?’承曰:‘因念某旧日西都(长安)救驾之功,故有此赐。’操曰:‘解带我看。’承心知衣带中必有密诏,恐操看破,迟延不解。操叱左右急解下来,看了半晌,笑曰:‘果然是条好玉带,再脱下锦袍借看。’承心中畏惧,不敢不从,遂脱袍献上。操亲自以手提起,对日影中细细详看。看毕,自己穿在身上,系了玉带,回顾左右曰:‘长短如何?’左右称美,操谓承曰:‘国舅即以此袍转赐于吾,何如?’承告曰:‘君恩所赐,不敢转赠,容某别制奉献。’操曰:‘国舅受此衣带,莫非其中有谋乎?’承惊曰:某焉敢?丞相如要,便当留下。’操曰:‘公受君赐,吾何相夺?聊为戏耳。’遂脱袍还承。”
有一点要说明的,正史上说董承先生是把女儿献给皇帝刘协先生的,《三国演义》却说献给刘协先生的是妹妹。如果献的是女儿,就应该称“国丈”矣,《三国演义》既认为他献的是妹妹,当然称他“国舅”。不过,就事论事,“国丈”也好,“国舅”也好,都不可能落到董承先生头上。正宫皇后伏寿女士老爹伏完先生才是“国丈”,老哥伏德先生才是“国舅”,董承先生不过小老婆群之一的父兄,距“国丈”“国舅”远得很哩。
《三国演义》续曰:
“董承辞操归家,至夜独坐书院中,将袍仔细反复看了,并无一物。承思曰:‘天子(刘协)赐我袍带,命我细观,必非无意,今不见踪迹,何也?’随又取玉带检看,乃白玉玲珑,碾成小龙穿花,背用紫襟为衬,缝缀端整,亦并无一物。承心疑,放于桌上,反复寻之。良久,倦甚,正欲伏几而寝,忽然灯花落于带上,烧着背衬。承惊拭之,已烧破一处,微露素绢,隐见血迹,急取刀拆开视之,乃天子(刘协)手书血字密诏也。”
手书血字密诏曰: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纲常。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家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刘邦)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王朝政权),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一九九)春三月诏。
《三国演义》是十六世纪明王朝时代的作品,所以密诏里有“君父”“奸党”等明王朝的习惯用语。作者罗贯中先生强调该诏书是刘协先生“咬破指尖”,用血写的,想象力未免太丰富、理解力未免太贫乏矣。呜呼,罗贯中先生把指尖流出的血,当成钢笔尖流出的墨水啦,可以源源不断供应,让刘协先生洋洋洒洒,大作文章。忽略了一个事实,血液本身含有一种凝结力,仅靠指尖的一点血,恐怕连半个字还没有写完,它就自动收了口。柏杨先生在狱中也曾写过血书,有此宝贵经验,罗贯中先生可是从没有面临过这种惨境也。
“正史”上说,董承先生是自称“受帝(刘协)密诏”的,连到底有没有这个用笔写的诏书,我们都怀疑,更别说用血写的诏书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