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的这番作为,算是功在千秋。
现在西域的主要任务就是积累实力,尤其是要练好骑兵,应付塞尔柱的威胁。
毕竟此时的塞尔柱还非常强盛,动辄几十万的兵力,不可小觑,双方要是斗起来,没有几年,是分不出胜负的。
正因为如此,双方都在积极准备,也都在互相了解和学习,等待时机。
吕惠卿这样的人才,继续留在西域,完全是浪费了。
他这次回到京城,直接接了翰林学士。
眼下的翰林院,有三分之二出自六艺和百家,算起来都是吕惠卿的师弟,他这个人又惯会收拢人心,很快就有一帮人替他摇旗呐喊,支持他进入政事堂。
吕惠卿心知肚明,以他的资历,能接一部侍郎就算不错了,从侍郎到尚书,然后再进入政事堂,少说要五年的光景。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这几位老货走了,一下子空出了那么多的位置,他吕惠卿一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君实兄,师父接任首相,你可就是次相了,小弟提前恭喜君实兄!”
“不一定!”
司马光连连摇头,“吉甫啊,我也不瞒着你,师父还是爱惜羽毛的,这还不到一年呢,算上庞籍和韩绛,就走了五位相公,到时候我再接了次相,好说不好听。师父他应该会找一个老臣卡在前面,现在看起来,次相应该给张方平,至于空出来的御史中丞,多半要落到贾章手里。可惜啊,其实吉甫要是能接御史中丞,然后宣麻拜相,那才是最合适呢!”
司马光和吕惠卿,这俩家伙的脑袋,至少能排进当世的前五,他们的话,听起来平淡,可处处打着机锋。
司马光当然想直接冲到次相的高位,至于吕惠卿,也想着一步登天。
这两人虽然都没有点破,但是已经达成了一个默契。
你帮着我干掉张方平,我帮着你谋取御史中丞!
吕惠卿很了解自己这位师兄,草草结束了会面,吕惠卿立刻联络同科,尤其是在御史台的师兄弟,发动他们,去找张方平,给御史中丞大人施压,让张方平出面,阻挠分田!
这位张大人也是左右为难,他本来就和庞籍韩绛等人站在一起,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也不好改换门庭。
张方平只得连续三次上书,希望赵曙能立刻叫停分田。
可结果呢,赵曙全都留中不发,反而以分田有功,赏赐章惇和吕岩紫金鱼袋,并且超擢吕岩为户部郎中!
圣心如何,昭然若揭!
张方平也是要脸的人,五天之后,上书请辞,要求致仕……
第868章 改革从自家做起
张方平知道,自己被阴了。
明明分田不可逆转,结果下面人非要逼着他去送死,摆明了飞蛾扑火,但是身为御史,又不能怂了。张方平是气炸了肺,他不知道是谁干的,但是他清楚,一定是王宁安这边的人马。
既然都是你的人马,那账就算在你的头上!
按照惯例,致仕老臣都要经历三次慰留。
赵曙也是这么干的,但是在第三次,张方平悍然上书,他是要离开,但是有一件事情必须解决!
那就是效用士!
张方平在奏疏里详细分析了效用士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大宋立国之初,就面临着北方强大的威胁,失去了长城一线保护,因此必须有大量的士兵,充当屏障。
兵养多了,就没法练精兵,故此,不得不借助地方豪强的势力,尤其是河北的豪强。
准许他们招募效用士,朝廷也提供方便,给予武器补贴,所以效用士算起来,是朝廷和豪强共同豢养的精兵!
在历次作战当中,效用士立功不少,堪称朝廷手里的一把利剑!
但……大宋早已恢复幽州,又从西夏手里夺取了横山,打通了西域,强弱之势已经逆转。大宋可以依山险守城,不必再想以前那样,养太多的人马。
河北军团进行裁撤,就是一个明证!
既然攻守之势改变了,那么效用士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
朝廷准许地方豢养效用士,实际上会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严重威胁朝廷的安全……张方平建议,必须立刻裁撤所有效用士,并且下达旨意,从今往后,都不许效用士存在。
张方平这篇奏疏没有提到王宁安的名字,但是谁都清楚,天下间最多,最强的效用士,就在王家!
你王宁安不是算计老夫吗?
那老夫临走之前,也狠狠咬你一口!
张方平他不怕王宁安,一直以来,他都清正廉洁,家人也没有什么问题,否则也坐不稳御史中丞的位置。
既然我立身正,没有把柄,就不怕你西凉王!
他上书把效用士的问题捅出去,紧随其后,竟然有数十人上书,全都是抨击效用的。
他们认为朝廷财力充足,军威强盛,不用害怕蛮夷,这时候还保留效用士,只会助长地方豪强势力,让他们目无朝廷,为所欲为。
……
“这帮小兔崽子,除了能给我惹事,还能干什么!”
王宁安气得拍桌子,以他的威望地位,放在平时,是没人敢惹的,可问题是一口气罢黜了所有老臣,肯定有人心里不高兴,这是乘机给他添乱!
你王宁安不是要改革吗,那就先从你自己家里下手吧!就看看你王宁安,有没有魄力!要是没勇气砍自己一刀,那就别动我们的田产土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