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安又道:“这两条铁路,都是几千里远,沿途道路地形复杂,需要征收土地,发动民夫,又要有最好的工匠测量设计,安排施工……整个过程,必须倾国之力,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没法成功……靠着老百姓出钱,或者商人投资,他们承担不起风险,唯有朝廷才能扛得起来!你说吧,不发债能行吗?”
……
王宁安曾经想过,蒸汽机也发明了,工厂也建立起来了,是不是就可以功成身退,等着大宋自己跑步进入工业化了?
经过这两年的观察,王宁安断然摇头了。
事情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咱们不妨先想想,英国为什么能工业化,或者在工业化之前,英国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英国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海外的金银流入,资本充足。
其次,英国又向海外移民,使得劳动力缺口变得非常大。
而什么是工业化呢?
就是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过程!
英国很有钱,又严重缺乏劳动力,还面临着庞大的海外需求,等于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尽了!
这时候有钱人,资本家,自然愿意使用机器,代替人工,增加产出,而工匠们,也不断革新技术,提升效率。
这样一来,水到渠成,工业化就率先发生在了英国。
很多人都扼腕叹息,觉得中国有几次都走到了工业化,资本化的门槛,就差临门一脚……其实这是个幻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就能看得出来,以中国的体量,不论是涌进来多少资本,摊到庞大的国土上,都变得十分稀薄。
其次呢,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始终充裕,对机器的需求就不是那么强烈。
所以,两个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如何能进入工业化?
反过来说,工业化也只能发生在狭小的英国……海岛的体量,能轻易灌满资本,匮乏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又催生出强大的需求……剩下的事情,稍微学一点世界史的人都知道了。
轮到了大宋呢,很多人估计会说,也学英国,就能成功,对不起,条件完全不同,硬要学习,只会南辕北辙!
王宁安思前想后,他觉得要抛弃前世既有的观点,又要借鉴前世的一切经验,想来想去,也只有一个办法,能走得通!
那就是由朝廷出面,协调组织。
资本不是不够充裕吗?
借贷发债!
劳动力不是很多吗?
那就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来!
要想富,先修路!
王宁安觉得只有开启基建狂魔模式,才能把大宋导引到工业化的道路上。
“所以啊,君实,你就勉为其难吧!先来2000万贯,不够再追加。”王宁安说的轻飘飘,可司马光却好像被五指山压住似的,来时候的好心情彻底跑没了。
听师父的意思,先修两条,以后还要继续干……照这么下去,只怕一万年也还不清欠债啊!
在这一刻,司马光是真想换个位置,谁爱管钱归谁,反正老子是不想操心了!
第902章 倾国之力
王宁安仔细规划了铁路线,东西走向,要经过东西二京,京兆府,应天府,海州……大约和后世的陇海线重叠,至于南北向的这一条,要从幽州南下,经过沧州,一直向南延伸,到达长江以北的浦口,大致相当于津浦线。
一口气修两条铁路运输动脉,工程之大,需要投入之多,实在是超出了想象,第一批2000万贯的债券,仅仅是个开头而已。
还必须协调全国的资源和人力,来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
“如果铁路修成,从江南调运人马,三天之内,就能达到幽州,五天就能投入对契丹的作战,我大宋的动员能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铁路修通,南北货物运输,人员交流,作用比之大运河,要胜过万倍!”
赵曙连连点头,眼睛放光,“师父所言极是,朕一定全力支持,只是眼下要怎么做?”
小皇帝还有点迷糊,王宁安道:“要修铁路,就必须集中全国的人力和财力,首先就要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部门,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调整官制!”
前面就提到过,要改革官制,只是苦于各种考虑,还没有最后定案,现在有了这项大工程,不动也不行了。
赵曙当然表示全力支持。
首先,王宁安作为首相,总揽政务,负责全面的政务,主持修路事宜。
司马光被提拔为次相,负责财政支援,并且协调地方,征用民夫工人,配合施工。
王安国被派到了皇家银行,由他整合所有金融机构,给铁路提供贷款保证。
除了上层的安排之外,王宁安又调了三个人进京,他们是苏颂、刘彝和沈括。
苏颂和刘彝在六艺学堂的时候,就负责教过学生天文和水利的知识,后来又修过川陕直道,还在西域督修引水渠,工程经验丰富。
至于沈括,那就不用说了,他是川陕直道的总办,王宁安研制出蒸汽机,要修建铁路,就把沈括请了过来,在过去的一年多,沈括积极学习,掌握了蒸汽机的原理,提出了不少改良意见,又督修铁路,拥有相当程度的经验。
苏颂和刘彝被任命为铁路督办,而沈括则是担任总办,这三个人直接负责铁路施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