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连连摆手,他指了指自己花白的鬓角,“你们瞧瞧,我不年轻了!”
一句话,把大家吓了一跳。
“南丰先生,你老当益壮,又没有病,怕什么?”
“不然!”
曾巩恳切道:“三个月之前,仆过了60岁生日,花甲之年,放在寻常人身上,早就含饴弄孙了。仆却还要夜以继日,不停修书,熬得都是心血……年纪大了,体力不济了,修书也没有别人快,如果还霸占着国史馆的位置,别人怎么办?年轻人哪有出头天?”
曾巩一连串的反问,让大家陷入了沉默。
这时候曾布站起来,他走了过来。
“这件事情师父把我们都叫去了,经过一番研究,我们觉得官吏要有个年龄的上限,超过年纪,必须下去,不能留在位置上,尸位素餐,挡着年轻人的路。”
此话一出,所有人倒是真的思索起来,有人就问道:“曾相公,请问这个上限是怎么设置的?”
曾布道:“宰执一级,年龄以65岁为限,六部九卿,各行省平章事,负责军务的经略安抚使,布政使,以60为限,府、州、军、县,是55岁,普通吏员,是50岁!”
如果年龄到了,升不上去,就必须退休回家。
以曾布为例,他负责修史,挂了龙图阁直学士的衔,和六部侍郎平级,上限就是60岁,他超过了60,就算身体很好,没有什么劣迹,也必须退休,没有商量的余地!
当大家伙弄清楚之后,一个个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貌似这个办法不赖啊!
其实大宋也有退休年龄限制,70岁就要致仕。
只不过这个要求落实很差,常常因人而异。
比如一些宰执重臣,从中枢离开,到了地方任职,干到七老八十,也不知道退休……历史上,人家文宽夫就愣是混到了92岁!足足超过标准22年!
而且70岁的标准又太高了,在平均年龄不到50岁的大宋,70岁致仕,意味着九成以上的官吏,能一直干到死!
有这帮老家伙在,新人哪来的出头之路……王宁安设置了年龄限制之后,就必须强制新陈代谢,哪怕有功无过,也要给后辈让出位置。
刚刚还义愤填膺的众人,想通之后,无比为之一振。
有几个更是喜形于色,忍不住要给秦王拍巴掌……可又想到因为年龄罢官的曾巩,憋得脸都红了!
第1120章 退休官员集中营
官员们有人惊愕,有人窃喜,带着复杂的心情纷纷告辞,只剩下曾布和曾巩两兄弟。
曾巩笑了笑,很坦然。
“宦海浮沉,一转眼两鬓斑白,能致仕回家,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也算是福气,总好过老死在官位上,贤弟不用为我担心了……回头我去拜见王爷,你就不用去了,好好做事吧!”
曾巩说完之后,又飘然而去,没有半点迟疑。
真潇洒啊!
望着堂兄的背影,曾布百感交集。
他做不到兄长的超然,曾布是要往上爬,不但要争政事堂的椅子,还想成为老师的衣钵传人。
只是他年纪也不小了,再有十年八年,上不去,他也要致仕回家……师父啊,是不是太早了点?
曾布有这个心思,其他人也未必没有。
尤其是官位越高,年龄越大,退休的年限放在那里,就像是一道鬼门关,谁到了年纪,都没法拖延,只能乖乖致仕,这也太残酷了。
有很多人心里头不满,但是却有更多的人振奋无比,尤其是从下面爬上来的吏员。
由于兴起秀才科,进士科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多年的担忧,终于变成了现实……通过秀才科冒出来的官吏,已经超过了一半。
他们之中,不少都干了十年八年,还有许多是书吏出身,经验更加丰富,这些人都是朝廷的中坚力量。
上面有什么命令,只是下一纸文书,下面要怎么办,也没有主意……没有他们的协调,整个朝廷就彻底乱了。
干得最多,受的苦最多,偏偏老一波的官吏把持着高端的位置,几乎把上升空间给堵死了。前几年就发生过,进士科和工程师之争。
这几年情况更加严重,大家都吵翻了天。
究竟朝廷要如何用人,是重进士身份,还是倾向工程师和实务经验……虽然王宁安和政事堂的倾向很明白,但是议政会议这边,还有舆论界,通常还是更重视进士出身,双方势均力敌,为此展开了积累的辩论。甚至发展到进士官瞧不起秀才官,秀才官看不起进士官。
双方势如水火,闹得不可开交。
争论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终于能画上句号了!
朝廷不但要重用秀才官,而且通过年龄设限,把所有进士官都置于非常尴尬的位置……最近几届,进士科的题目越来越难,平均考取进士的年龄是30几岁。
通过进士科,先要有3年的学习期,还要从吏员做起,积累经验,虽然进士的提拔速度很快,但是等到重用的时候,也差不多40几岁了,甚至接近50,能爬上知县一级,也不过是55岁致仕,屈指算来,有几年的好时光啊?
大家伙谁都会算计,考相对容易的秀才科,20岁之前考中,如果有本事,有人赏识,再遇到机会,40岁爬到知县,甚至知府一级,不是难事。接下来就能蹿升行省高官,甚至杀进中枢,成为最有权势的宰执重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