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仿佛瞬间开了窍,这些词中,豪放一派的,绝对是范仲淹的手笔,也只有他总是感慨白发生,至于婉约的,不用问一定是晏殊写的。
为什么两位老相公要把自己的东西放在王宁安的名下呢?
欧阳修也是人老成精,大宋盛产神童,人所共知,这其中有真的神童,可是也有假的……欧阳修就知道,很多世家子弟,虽然也很聪慧,但是那些语出惊人,让人眼前一亮的诗词,却未必是他们自己写的。
或者说,有许多是长辈至亲帮着他们润色的。
这也不难理解,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希望把最后的都给孩子。哪怕到了后世,不也有某位青年作家,靠着相同的手段,名声大噪吗?
存了这种心思,欧阳修再看范仲淹的序,还有各种介绍,越发了然了!
哈哈,这是老范和晏相公要提携王宁安啊!
按理说小家伙的文武本事都不差,唯独在士林的名气太小了,出了六艺学堂就没人知道他了。
说起来也是自己糊涂,竟然没有想过帮着王宁安打响名头,真是该死!
既然让那两位抢到了前面,那老夫也帮帮忙吧!
转过天,正好欧阳修要进宫去给赵祯讲汉书,说白了,就是陪皇帝聊天。
欧阳修就怀揣着王宁安的词集,见到了赵祯,随便聊了两句,欧阳修就把这个小册子送到了皇帝面前。
赵祯的文化修养丝毫不用怀疑,一看这些词作,就眼前一亮。
“妙哉,果然是上上之品,只怕醉翁也做不出来吧?”
欧阳修陪笑道:“老臣本就不擅诗词,这里面虽有晏相公和范相公的功劳,但是王二郎的才华横溢,果然是不同凡响。”
赵祯也看得出来,那些词加到十五岁的少年身上,有些奇怪,可是一想到范仲淹和晏殊,也就释然了,有那两位的教导,写出一些名篇佳作,一点也不奇怪。
“嗯,果然是不错,朕以为应当立刻刊印,让天下人都见识一下,我大宋又有一位少年英才啊!”
这回有了皇帝的肯定,两位相公,加上文坛盟主背书,谁敢怀疑王宁安抄袭,你找他们说去吧!
欧阳修眼前一亮,就准备去安。哪知道赵祯思量着说道:“永叔啊,刚刚辽国送来了国书,他们说清州之盟达成,两国偃武修文,是普天同庆的大事,辽国方面派出几位武士,还有一位状元,叫张孝杰,听说才华横溢,不可限量。要来我大宋切磋交流,你意下如何?”
欧阳修呵呵一笑,“陛下,这还用说嘛,摆明了是辽国想要找回面子,派人挑衅来了。”
“是啊,朕也是这么看,可那个张孝杰号称青年才俊,这几年朝堂上老臣凋零,年轻一辈还没有起来,总不能让永叔你去欺负小孩子吧!”
欧阳修听出了赵祯的意思,“陛下,莫非是要让王二郎对付辽国使者?”
第192章 新的商机
王宁安还不知道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将要落到他的头上——看过了范仲淹的注释,也就明白了,老先生是存心保护自己。有范仲淹打掩护,自己就不用费心思解释了。
而且王宁安借着机会,告诉那一帮小王八蛋,王老师要专心当好知县,做好父母官,填词作曲这类的事情,对不起,再也不干了。
大家伙倒是没觉得什么,光是凭着那几十首词,已经足以证明王宁安在文坛上的地位了,他不需要再醉心这些小道儿,王先生要干的都是治国安民的大事……包括咱们自己,也别总是以为会写几首词,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目空一切,小觑天下英雄……听到没有,苏轼同学,说的就是你!
大苏回去之后,是痛定思痛,他倒不是惊叹王宁安的才华,论起这玩意,大苏不怕任何人,但王宁安之前的那番话太有震撼了。
自古以来,能仕途和文坛兼顾的人,没有一个。
二者相权,只能取一,是仰仗着老天爷的才华,做一个孤寂悲苦的诗人,还是钻研仕途经济,做一个兴旺家族,治国安民的能臣?
其实这道题不难选择,只是以往没有人给自己点破罢了,何止是自己,学堂之中,有多少人会猛然惊醒!
苏轼突然发了疯一样,抓起厚厚的手稿,撕得粉碎,还不罢休,又扔到了火盆里,烧了干干净净,据苏辙说,之后的几天里,大哥就像个疯子一样,不言不语,给他吃饭就吃饭,给他喝水就喝水,不眠不休,吓得苏辙都要请大和尚来驱邪了。
好在第三天,苏轼终于咧着嘴笑了,他主动跑到了食堂,要了二十个大肉包子,又喝了一大盆稀粥,回到宿舍,足足睡了一天一夜。
再度醒来,大苏跟换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依仗才华,到处炫耀,也不和其他人抢风头,整个人就像是收入鞘中的宝剑,锋芒内敛,再也看不出丝毫的轻狂,没事的时候,大苏总是捧着本孙子兵法,苦苦钻研……
王宁安给六艺学堂带来的震撼相当强烈,他打碎了很多人的美梦,入学的时候,大家都琢磨着凭着才华和努力,能够过关斩将,蟾宫折桂,从此成为人上人,那感觉就像是很多小孩子问他要考什么大学,保证不是清华就是北大……
六艺学堂每一个年级就有几百人,所有学生加起来三千多人,而大宋的会试每四年一次,也不过是录取几百人而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