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安苦笑了一声,“老韩,实不相瞒,这是我外祖父留下来的产业,之前经营不善,本钱太少,只能薄利多销,赚点辛苦钱。不过等几个月吧,我有信心让海丰酒楼成为沧州最大,最好的酒楼!”
王宁安信心十足,韩蛤蟆大笑道:“二郎的本事,我是一点都不怀疑,对了,你说的那个《三国演义》,要什么时候……”
敢情韩蛤蟆也不是白帮忙的,想从王宁安手里弄到更多的好货呢!
“老韩放心吧,等我把酒楼的事情理清楚,十天半个月,就动笔开写。”
“老汉可静候佳音!”
韩蛤蟆告辞离开,王宁安又去后厨看看,开业的第一天,饶是他有所准备,也没有料到会来这么多客人。
别的不说,光是装面的大碗就不够用,不得不从外面租了五十个,每逢客人吃完,就要赶快把碗拿到后厨清洗干净,完全滚动使用,还跟不上。
再说几个小伙计,除了小毛子带着两个人在前面支应,包括老爹在内,都要跟着一起抻面,片刻耽误不得。
他们每个人的胳膊都跟断了似的,可脸上却止不住的笑容。开饭店的,最怕的就是没人气,开业第一天,虽然打了七折,但是一碗面还能赚一两文钱,别看钱不多,可是架不住卖得多。
怎么算,也至少有三五百文入账,等到名声传开了,只会赚得更多,少东家说让大家三年娶媳妇,看起来不是骗人啊!
王宁安转了一圈,见所有人都兢兢业业,没有什么问题,他才回到了前堂。
刚走进来,就发现角落的桌子,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好像在哪见过……王宁安开动脑筋,突然灵光一闪。
公孙策!
乖乖!那个黑脸的不会是包拯吧?
这可是第一次见到货真价实的历史名人啊!
王宁安踮着脚,偷偷看去,包拯其实不算太黑,只是文人普遍白净,他不修边幅,又经常私访,晒得有些黑。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没什么了不起,额头上也没有传说中的月牙,看起来也管不了阴间的事情……王宁安有些失望,他觉得历史上包拯的秉性,还是别凑上去,免得惹麻烦。
王宁安转身要走,哪知道公孙策看到了他。
这位公孙先生没别的本事,可是看人贼准,过目不忘。
“这不是王师爷的侄子吗?”
被人家认出来了,王宁安只好大大方方,走到了包拯和公孙策的桌子前,抱拳施礼。
“是公孙先生,小店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包拯闷着头,突然问道:“这家店是你们开的?”
“是。”王宁安承认了。
包拯之前还大口吃面,弄得胡须上都是汁水,听到了这话,突然把筷子一放,面碗一推。
“公孙先生,结账!”
公孙策不解其意,连忙掏钱,而包拯已经大步走出了酒馆。
“东家,面不好吃?”
包拯黑着脸,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面不错,可是人不怎么样,倒胃口!”
第20章 无商不奸
“公孙先生,你觉得一座海丰酒楼,能值多少钱?”
公孙策出身富商之家,不假思索道:“光是这块地皮,就值150贯。”
“是啊,坐拥一座酒楼,却不帮助亲人,如此薄凉,绝非善类!”包拯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彩,“忠义孝悌,乃立身之根本。一个家族兄弟分崩离析,亲情淡漠,就是衰败的开始。一个甲子之前,王贵老将军战死沙场,何等英雄气概!真是想不到,他的后辈子孙竟然如此不肖,真是丢尽了祖宗的脸!”
包拯是很看重品行的人,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不知孝悌,光懂得商业算计的,精明强干,早晚会成为害群之马。
“东家,莫非要关了海丰酒楼?”公孙策建议道。
“荒唐!”包拯道:“老夫身为父母官,不管人品如何,都是老夫治下百姓子民,没有触犯法度,岂可随意残害?要是那样,老夫不也成了是非不分的糊涂官了吗!”
包拯又想了想道:“公孙先生,从今往后,你时常到海丰酒楼看看,要是发现他们以次充好,欺骗百姓,绝对不能轻饶!”
顿了顿,包拯又道:“当然,如果他们守规矩,也不要为难他们,毕竟不看僧面看佛面,王家的祖上可是忠臣良将!”
公孙策连忙点头,“我知道了。”
……
王宁安丝毫不知道,已经被包黑子给盯上了,他还沉浸在喜悦当中。
掌灯时分,所有人聚集在了一起,每个人都难掩疲惫,几个负责揉面抻面的,胳膊都要折了,但是却甘之如饴,当一个巨大的钱袋子放在了面前,大家伙都激动起来。
经过了一番清点,共计卖出了四百多碗面,到手的铜子有4500文之多。
“面,肉,羊骨,蔬菜,盐巴,所有开销是2500文,租用碗筷花了300文,修灶台的砖瓦用了200文,扣掉成本,我们赚了1000文哩!”向好再三确定之后,兴奋说道。
王良璟和白氏也都大吃一惊,一天居然赚了一贯钱,简直不敢相信啊!
这么算起来,岂不是一年能赚三百多贯,想想几天前,还为了一百贯的事情,闹得王家分崩离析,早知道酒楼这么赚钱,干脆替二哥扛下债务,也不至于闹得兄弟不睦。王良璟暗自责备自己,白氏同样又惊又喜,她琢磨着要不了多久,就能攒够儿子进学堂的束脩,赶快让孩子读书才是正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