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景的三观彻底被颠覆了,从这一天开始,他把精神头都放在了研究银行上面,三天两头往王家跑,专门去请教白氏,还真别说,等到王宁安再见到他的时候,都对这小子的进步目瞪口呆!
钱粮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大宋君臣的腰杆瞬间硬了起来。
贾昌朝代表政事堂,给辽国回了一封国书,大宋坦然承认,的确是册封了渤海郡王,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没什么好隐瞒的。
至于说渤海国从大宋这里拿了武器,甚至说是宋军假扮渤海士兵,去大辽捣乱……这都是无稽之谈,大宋绝对不接受污蔑。
渤海国曾经是中原的藩属,他们愿意重新入贡大宋,大宋上下没有理由反对……至于渤海和辽国的战争,大宋将秉持中立态度,绝对介入冲突。
当然,如果辽国执意把战火烧向大宋,那就唯有血战到底!
大宋可不是吃素的!
……
自从澶渊之盟以后,大宋和辽国的国书都是客客气气,甚至说是卑微!唯有这一次,从里往外,透着硬气。
不但如此大宋方面还有行动,赵祯将驻扎京城的5000静塞铁骑调到了雄州,交给了老将军王德用。
同时赵祯任命河间知府王宁安出任河北东路安抚使,王德用出任河北招讨经略使,统御河北各路人马。
另外赵祯还调次相曾公亮进入西府,担任枢密使,和狄青同掌军务,换句话说,狄青这张王牌,随时可以打出去。
辽国有多少本事就使出来吧!大宋等着呢!
王宁安刚从海上回来,就接到了旨意,升不升官他倒是无所谓,只是赵祯突然霸气外漏了,让王宁安大吃一惊。
王良璟十分得意,“陛下果真振作起来了!大宋什么都不用怕了!”
“有那么大的作用吗?”王宁安还在怀疑。
王良璟哼了一声,“傻小子,几十年前,先帝到了澶州,哪怕萧太后都要退避三舍,只要圣人有决心,何惧辽寇百万兵!”
第357章 王家武士团
一个帝王的意志究竟有多重要,王宁安终于有了切身体会。老爹神采飞扬,恨不得立刻上阵杀敌,仿佛多少辽兵都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
光是他这样也就算了,河北的各路人马全都气势如虹,一个个摩拳擦掌,激动无比。
老将军王德用接到了圣旨之后,更是老泪横流。
他年纪太大了,当初年轻的时候,他就参加过澶渊之战,当时辽国正赶上百年国运的巅峰,萧太后,韩德让,萧挞凛,全都是千年一遇的英才,手握着几十万重兵,一路南下,直逼黄河沿岸。
当时大宋人心惶惶,兵无斗志,甚至许多人主张避其锋芒,退到江南,甚至有人打算往四川跑。
倘若当时大宋的君臣真的跑了,或许又一个五代十国的乱世就不可避免了。
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几乎是押解着宋真宗,来到了前线,当皇帝出现的消息传开,几十万的宋军立刻打了鸡血,全都来了劲头儿,不但万众一心,更是开挂了一般,击毙萧挞凛。
如果真宗能更加坚决一些,或许澶渊之盟的条件能更好也说不定……
几十年过去了,换成了真宗的儿子,赵祯能拿出多大的勇气对抗辽国的兵锋吗?
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任命了河北担负作战的官员之后,赵祯又下达旨意,拨出200万贯,偿付历年拖欠之军饷,凡是参战之兵,不管老弱,一律发粮饷。
除此之外,赵祯又拿出100万贯,前往岭南采购300万石占城稻,分批起运,支援河北中战场。
不得不提,王宁安在岭南的经略是有效果的,庞大的军屯建立起来之后,每年岭南加上交趾,能给大宋贡献700万石粮食,80万石白砂糖,虽然占城稻不好吃,但怎么也是大米,而且价钱比江南的粳米便宜一半以上,算上运费,还是便宜一大块。
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才能放手和辽国一搏。
平县的船队南下,把粮食,兽皮,牛角,牛筋,生漆,木材,铁矿石运到了平县,这里的作坊全面开动,昼夜不停赶工,把这些原材料变成致命的床子弩,打造成铠甲刀剑,火药作坊,猛火油作坊,同样加紧生产。
整个平县几乎成了一个大工厂。
屈指算来,平县也建立了五年的光景,相比别的地方,平县拥有超高的动员能力,还有疯狂的生产能力,三十万百姓,差不多有十万工人,其中有一万多名大匠,这是汴京城也没有的恐怖数字。
而且这些大匠可不是弄艺术品,奢侈品的,他们有炼铁的、木工、锻造的、造船的、营建的、家具的……全都是实打实,能转换成战斗力的那种。
朝廷订单下来,半个月的功夫,就提供给河北各军3000架床子弩,还拿出了200万斤火药,150万斤猛火油……
面对着海量的物资,老将军王德用是信心百倍。
来吧,不管多少辽寇,都把他们送进地狱!
王德用的心气很高,可是真正把人马拉出来,老将军的脸就黑了,心更加凉了。
目前大宋的禁军数量在四十万左右,其中一半多驻扎京城,约有二十几万,王宁安搞了一次裁军,京城周围的厢军和禁军都裁了,厢军直接裁光了,禁军也减少了3万多人,可以说是历年少有的成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