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建议皇帝一定要搬到洛阳,政事堂要去洛阳,禁军也要去,但是可以在开封留一个留守司,以大学士领衔,同时,宗室,贵胄,还有些将门,就不必搬迁到洛阳去。这样既能维持汴京的繁荣,又能减轻洛阳的负担,可谓是两全其美!
最后,文彦博还提出了预算规划,洛阳征地便宜,而且百姓都愿意为陛下解忧,无偿服役,预估只要6000万贯,就能完成搬迁,而且洛阳的富户还愿意捐款,已经筹措了300万贯。
总而言之,洛阳上下,殷殷期盼,只等陛下临幸……呃不,是驾临!
“不愧是文彦博,真是咸鱼翻身的高手!精于算计的金算盘!”
王宁安不得不感叹,他最钟情的是幽州,其次呢,则是希望去大名府。毕竟河北是他们王家的地盘,盘根错节,势力强大,赵祯去了,身边都是王家的人和盟友,王宁安的话语权自然就重了。
而且到了大名府,还能迫使赵祯不得不加快恢复燕云的步伐……但是身为臣子,不能让皇帝以身犯险,故此王宁安还没想好怎么和赵祯说,就被文彦博钻了空子。
这个老货,真是会看时机!
王宁安有心阻止,可又一想,洛阳的确是眼下最佳的选择。
而且洛阳本身就聚集了一帮朝堂的失意者,以文彦博为代表,很是有一些老货!他们借着迁都,正好咸鱼翻身,和贾昌朝这帮人针锋相对,保证有一场好戏看。
就把迁都当成一根骨头,让他们狗咬狗,只要文官开始撕了,要做事就容易许多。毕竟独自面对着一群成精的文官,压力还真特么大!
“陛下,臣以为文相公的提议非常妥当,应当立刻派遣得力臣子,去洛阳考察情况,臣斗胆建议,要让百工院的人去,制定妥当的营建计划,尽快完成迁都大业。”
赵祯看了看王宁安,突然笑道:“王卿,朕没记错,你和文相公之间,还有些不快啊?”
“陛下,臣很厌恶文彦博,那老家伙太坏了,但是他这个建议的确是为了陛下考虑,也是最合适的,臣没有理由反对!”
赵祯哈哈大笑,“王卿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识大体,这是朕最看重你的地方。”赵祯又说道:“你说没有理由,朕有个理由,洛阳深居内陆,运输不便。就拿最近几年来说,朝廷的漕粮有一半多来自岭南和交趾等地,朕是希望找个邻近海港的地方做都城的,至于洛阳,就暂定为陪都吧!”
第396章 锁定赵允让
赵祯面前摆着一张硕大的地图,真是大宋的寰宇乾坤。昨天赵祯把欧阳修叫了过来,闲聊的时候,自然提到了迁都的事情。
欧阳修提出了一番见解,就以王宁安在交趾弄到的那块飞地来说,如今已经陆续扩大,拥有300万亩之大,每年产出的稻谷千万石,能运回大宋的有500万石。
眼下大宋的商船越造越大,最大的能装15000石稻谷,平均在8000石左右,600多艘船只,就能把稻谷运回大宋,每艘船只所用人员不过300,时间不过两月,就能运到平县,损耗只有一成。
假如用陆路运输,一驾马车最多只能装10石稻谷,而且路上损耗至少三成,如果赶上阴雨,或者其他意外,从江南运到汴京,需要的时间要两三个月,运1万石粮食,就要1000驾马车,人不是机器,也需要休息,长途贩运,至少要配两个车夫,而且沿途每半个月还要换一次牲口,不然畜生也会累死的。
人力,畜力,几十倍于海运,根本负担不起。
以汴京的体量,唯有靠着运河支撑。
但是近年黄河水量不足,泥沙淤积,北方降雨减少……众多的威胁,都冲击汴京的繁荣。
欧阳修给赵祯算了一笔账,海运的成本不到漕运的一半,而且海运是点对点的,只要修好了港口,中间的航路不用管的,漕运不行啊,沿途航道都要维护,每年的消耗就是几百万贯……
而且随着经营交趾有成,许多有识之士都看到了海外的利益。
欧阳修把这些给赵祯讲了一遍,最后落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都城要邻近海洋。
“醉翁说你在六艺学堂的时候,经常说财富来自海上,可有这话?”
“没错!”王宁安道:“海外资源丰富,土地众多,且开发不深。只要付出一点代价,就能拿到丰厚的回报。”
“陛下请看。”
王宁安指了指孤悬海上的一个岛屿,“陛下,这里本是高丽的,如今被渤海国占据……其实也就是咱们的马场。臣刚得到消息,我三伯和堂兄从天竺回来了,他们带回一种神骏的战马,足以承担铁骑重量,助我大宋收复燕云,横扫蛮夷!”
“当真?”赵祯惊讶问道:“海外真的有良驹?”
“一点不假,这种马比起辽国的北地马还要雄壮,足以和汗血宝马争衡!”
王宁安不太清楚马瓦里马的具体情况,而大宋人心中的神驹就是汗血宝马。听他这么一比,赵祯心里像着了火似的,真想去好好看看。
“王卿,醉翁向朕提议,幽州北据长城,南抚中原,东有大海,只有守住几处长城隘口,便可以高枕无忧。实在是最好的都城之选,只是可惜,如此的好位置,居然落到了辽寇的手里,朕不甘心啊!”
王宁安见赵祯主动提起了幽州,也是心情激动。
“陛下,臣也如此认为,唯有幽州,兼具海陆之利,气象万千,格局宏大,是最佳的都城之选。臣以为收复燕云的事情,必须尽快落实,断然不能让这块宝地继续被辽寇荼毒!”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