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光嘟着嘴,满腹惆怅,跟这么个师父,还真是不幸……
正在思索着,小太监来传旨,他们两个再度来到了赵祯的行宫。
“坐吧,对了,给司马爱卿也设一个座。”
司马光惊呆了,他年纪不大,官职不高,哪里来的资格和皇帝坐而论道!
“司马爱卿,你不要推辞了,朕知道这些日子你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成效,朕心甚慰,正想好好听听,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心得,朕准备将你的办法在西北推行,无论如何,也要把盐价压下去!”
赵祯说这话的时候,杀气腾腾。
如果说之前反对开放青盐,仅仅是策略之争,甚至利益之争,还能容忍,可是公然煽动百姓,阻挠朝廷的运盐车队,对抗国策,这就是权力之争!是在挑衅皇家权威!
放在以往,赵祯或许会低头,但是如今的赵祯绝对不会!他要和西北的这帮土皇帝较量一番,看看谁才是大宋的主人!
司马光窥见了皇帝的心思,浑身一震。
他连忙理了理思绪,把自己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告诉了赵祯。
首先他以运送军粮之名,把青盐带到了秦州。
最开始他在秦州贴出告示,以青盐兑换粮食,光光以为优惠很大,老百姓趋之若鹜,马上就完成了。
可是打出告示两天,愣是一个来的人都没有。
光光真的吓坏了,老师派自己过来,又肩负着皇命,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那不是让老师失望吗!
想起了王宁安的提醒,要迈开腿,要真正接触老百姓。
无奈何,光光只好微服私访,真正和那些普通百姓坐在一起,询问他们的想法,迈出第一步真的很难。
试想光光同学,公子哥出身,结交的都是达官显贵,翩翩君子,要和一帮穿着分不出颜色的破袄,满口黄牙,一年也不洗澡的泥腿子交流,真是为难了他!
可是不做又不行!
光光都不知道怎么开的口,那个纠结啊,不用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真正接触百姓之后,光光就明白了他们的想法。
大宋之前的盐是朝廷专营专卖,后来陆续采用包税制,交给商人负责运输销售……可是在很多百姓的眼中,卖盐的就是官府!这帮盐商也乐得扯大旗作虎皮,吓唬老百姓。
以秦州为例,盐价普遍在30文一斤,折合粮食,差不多是五斤左右。
一个人一年吃10斤盐,一家五口人,就是50斤,折合粮食,就是250斤。
西北土地贫瘠,一年到头,一亩田也收不到100斤粮。
换句话说,光是吃盐一项,就要消耗掉两亩半田的收成!
而西北的普通百姓,很少有人超过50亩田,大多数百姓就十几亩,二十几亩而已,吃盐一项,就消耗了全年收入的百分之十!
如果再扣除苛捐杂税,扣除口粮,老百姓一年到头,风调雨顺,能有钱吃盐,过年的时候,能吃一顿带油星的饺子,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民生艰难,可见一斑!
百姓这么难,有便宜的青盐,为什么不换呢?
原来早就有人警告他们,说这个以粮换盐,根本是骗局,谁换了盐,谁就要去洛阳修皇宫,要去麟州打西夏人。
有个瞎眼睛的老者苦笑着告诉光光,“朝廷多会算计啊,几时让老百姓占过便宜?谁又胆大包天,敢占朝廷的便宜,还想不想活了?”
光光是泪流满脸,在上面看和下面看,真的不一样!
在京城,在官场,都说天子仁慈,相公能干,大宋盛世,万民乐业……虽然光光也不信这些吹牛皮的,但是好歹能有两三分是真的吧?
可是在地方上一看,根本是扯淡!
如果这也算是盛世,只怕除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全都是盛世了!
看得出来,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那是根深蒂固。
光光想了许久,决定在一个农户的家中住下,跟着他们一起下田干活,一起吃糙米粥,趁着休息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份和来意都告诉了百姓,还讲述了换盐的规则。
就这样,终于有了第一批的百姓,选择相信光光。
他们扛着面袋子,到了秦州,二斤粮换一斤上好的青盐!
光光还吩咐士兵,多给百姓一些!
领到了青盐,无数的百姓这才相信,激动地跪在地上,高呼青天大老爷,状若疯癫!光光竟有些害臊,何德何能,不过是做了一点小事而已,从这里也看得出来,百姓对朝廷的要求是多么低,简直低到发指。
光光告诉所有百姓,让他们帮着传扬,让十里八乡,所有百姓都来换盐,从今往后,朝廷一定让大家吃到便宜的盐!
……
秦州沸腾了,无数的百姓涌向了城中,光光干脆在城外也设立几个换盐点,让百姓少跑一点冤枉路。
百姓走得少,他就要走得多,挨个村镇,甚至挨家挨户,反复掰开了,揉碎了,和百姓们讲,告诉他们,要相信朝廷。
终于,成千上万的百姓动员了起来,和这些人相比,刘几他们弄出来的动静简直不值一提,连个浪花都算不上!
10万石青盐,在秦州一地,就消耗一空。
看起来西夏的30万石青盐,也不算什么,的确应该开放更多,十倍,百倍都不为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