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到了后世,经济学家告诉世人,遇到了经济危机,要扩大财政支出,以工代赈,能提振经济,走出危机……
王宁安仔细思索过,究竟谁对谁错,同样大修工程,有人亡国了,有人强国了,差别出在哪里?
经过反复思考,王宁安还真得出了结论,关键就是古代的财政水平太差了,靠着强制手段,逼迫老百姓服役,荒废农事,以致土地荒芜,民生困难,老百姓无以为继,不得不造反。
可后世则不同,由于有充足的财政支持,修建大工程,是靠着经济手段,采购物资花钱,雇佣工人花钱,商人和工匠有利可图,没有损害百姓,相反还拉动了产业,刺激经济前进……
既然想通了,王宁安就对症下药。
在大宋搞以工代赈,必须货币跟上,必须靠经济手段,而不能靠强制命令!
说起来也是幸运,王宁安身在财政能力最强的大宋,而且他又花了大力气创建皇家银行,解决钱荒。如果在别的朝代,根本想都不要想了。
更幸运的是王宁安还遇到了很支持他的皇帝,以及一个钻进钱眼的文彦博!
有时候真的不能鄙视小人,君子以道德作为动力,而小人以利益作为动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了,利益远比道德有力多了。
文彦博研究了王宁安的策略之后,又找来儿子文及甫,他们挖空心思,搜肠刮肚,终于找到了办法。
“陛下,老臣以为,朝廷岁入有限,且连年亏空,为了救济西北水灾,最多拿出300万贯,其余的资金,必须地方筹措,要想按照王相公的建议,大建工程,没有3000万贯,是断然行不通的。”
赵祯揉了揉脑门,“文相公,缺口这么大,怎么才能凑齐?”
“陛下,此次西北遭遇前所未有的洪灾,就该动员西北的力量,解决灾荒。老臣提议,立刻组建西京银行,为所有大工程提供资金担保!”
说到这里,文彦博的心脏几乎都跳出来了,王宁安靠着什么叱咤风云,可以和政事堂对着干,还不是皇家银行吗?
执掌皇家银行,他甚至有财相的名号,比起三司使还要威风。
如果顺利组建西京银行,那么他老文手上也有了一柄倚天神剑!
看谁不顺眼,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赵祯默默听着,文彦博的提议,若有所思。
皇帝心怀天下,绝不会像文彦博那样,一心盯着自己的利益。
想了许久,赵祯才说道:“文相公,西京银行可以组建,但是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这样吧,朕让曹佾从皇家银行抽调一批人员,另外再让皇家银行提供1200万贯优惠贷款,这样朝廷和皇家银行一共出1500万贯,西北地方出1500万贯,如果不够,以后再追加。文相公,你意下如何?”
文彦博愣了一下,他当然想吃独食,可实力有限,面对着赵祯看穿一切的目光,只能把想法藏在肚子里。
就这样,西京银行横空出世了……
“危机就是转机,这话还真有道理!”
文彦博的心都要开花了,过去的日子,他们父子一直处心积虑,为了这个银行奔走,真是想不到,这么快就能成功。只怕崔家也想不到,竟然帮了老夫的大忙!
只是文彦博很快遇到了麻烦,洛阳的大商人普遍保守,听说要给各种大工程提供资金,许多人都摇头了,甚至原来想要参股的,也打了退堂鼓。
就在这时候,有一群人赶到了洛阳,他们正是六艺的学生,在光复幽州之后,赵祯下诏改元嘉佑,明年就是嘉佑二年,惯例的科举之年,大苏,二苏,章敦,吕惠卿,曾布,章衡……这一帮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准备在科场一试身手。
第470章 皇帝的鸿门宴
已经贵为太子师的苏老泉,曾经在酒后说了一句,假如年轻20岁,恨不能成为六艺学生!
当爹的都嫉妒幸运的儿子!
创办六艺学堂的时候,就集中了当世的名师,鸿儒,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晏殊,任何一个拿出去,都是光耀千古的人物。
一个学校要想成功,光有名师还不够,还必须有出色的办学精神,王宁安定下了两条,一曰知行合一,一曰兼容并蓄。
丫的无耻剽窃了最知名的治学精神和办学理念,还不惜巨资,倾其所有,这么多年的投入,早就超过了上千万贯。
历届的六艺学生,能进入平县实习,能跑到京城历练,还没考科举,就在金殿上和状元较量,深得皇帝欣赏,这不,光复幽州,这帮小子又都凑热闹去了。
领兵打战,重修长城,筹备学校,分田分地……里里外外,什么都干过了。
不到十年的时间,前一半学习,后一半参与各种大事,他们得到的历练,外放一个知府都差不多了。
尤其是章敦和吕惠卿,作为王宁安政治才能最强的两个学生,出使过异国,立过大功,如果不是王宁安压着,早就能入仕为官,而且职位还不低了。
当然了,王宁安这么干也是为了他们着想,王宁安的出身决定了他怎么努力,也无法融入士人的圈子,索性不跟他们掺和。这些学生则不同,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文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走文官的道路,从科举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才稳妥。
王宁安的成功没人能复制,学生们还是按部就班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