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绅传_王辉【完结】(21)

  和伸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里购得了清苑县王君贤,鑫县金铎、宝坻玉福、任邱玉全的土地与吉庆在北京西直门外白塔庵、耿杨在清苑县、文善在宛平县、隆善在易州,英林佐须下誉录官柏英在保定府城县的土地,另外,和伸还趁别人有求于他之机,向别人直接勒索土地,和伸被嘉庆帝治罪后内务府的档案中记录他的一件罪行,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贝子承译的家人霍三德到永泽产在奉天的田产收取地租。霍三德仗势欺人,向田庄的庄头许五德私自索要高额的地租,并且还当面向许五德要五百两银子,作为自己的开销,这些非分的要求被许五德严辞拒绝了,两人就为此事闹到了步军统领衙门,许五德怕霍三德因为贝子永泽的关系,打赢官司,就找到了和伸的亲戚恒德,要他去请和伸照应,并且应许下来,事成之后,送给和伸一万两白银,或是六十顷土地,和伸的威势谁能不怕,不久,霍三德就被判有罪发到黑龙江为奴了,和伸派人向许五德传话说,他不要土地,而要那一万两银子,许五德付不出银两,被逼无奈,只好将他自己承种的属于贝子永泽的三十五顷地送给和伸,和伸大概是怕日后会有麻烦,坚持要他写下文书,言明这块土地是卖给和伸的要侄子丰绅伊绵方才做罢。 

  和伸在他掠夺回来的土地,派出家人疯狂的收租、逼债,他的地租比普通地主要足足高出一倍有余,使得租种他土地的佃农无以为生,忍无可忍之下只好起来反抗,拒不交租。比如,和伸对顺天府通州盛家屯庄王坦的盘剥。王坦原本是当地的富裕人家,清朝入关时候,他的祖带着十四顷有余的土地加入了内务府的名下,并且担任庄头,每年上缴地租七十二两,后来在乾隆三十一年的时候,王坦连同土地一起被朝廷赏赐给了贝勒府,这时的地租是一百零九两五分,家境还算殷实,一家人过着平静安详的日子,实然,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时候,和伸的家丁带着人来到田庄,宣布说这里的土地以及他们居住的房子全部被和伸的儿子丰绅殷德以二千八百两的价钱买下了,从此,田庄要向和伸交租,并且立刻另换了庄头,把王坦只改作了一般的佃户,分给他三顷二十余亩的土地耕种,整个田庄收取的地租,一下涨到了四百多两,比原来多了一倍还多,王坦因为家中人口众多,三顷土地实在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好一直拖延纳租,为此,还被和伸惩处,一直等到和伸倒台,按照清政府档案中的说法,他们一家人才:“喜得复无租,十年冤苦始能申述。” 

  虽然地租的收入比不上和伸贪污收入的银钱多,但是这不但是每年固定不变的收入,而且庄园中的出产、诸如鸡、鸭、鱼、肉,以及各种干鲜果品,全都源源不断的送抵和府,相信,只要是读过了《红楼梦》的人都能想见其中的盛况。 

  放高利贷,从事典当业,也是和伸敛财的手段,和伸放债的范围很广,不论是官员、商人、普通的百姓、还是他的至亲好友,他都毫不手软,而且必须要借债人能拿出土地或是房屋做抵压,他才会同意,和伸因为他强大的权势,做起这种生意来可以说是万无一失,即使借债人还上不欠款,和伸也乐得把他们的房屋、土地收归已有,和伸觉得这种行当敛财方便快捷,不需动什么脑筋,就会大笔的钱财涌入,所以乐此不疲,就连他的家丁向他借钱,他也要追加高额的利息,决不放过,这种高额的利息常常使得家丁即使在和伸家世世为奴也偿还不起。和伸的舅舅明保曾向他借钱15000两,白纸黑字写明借据,每月利息一分,光是利息就有白银6450两,本息共计达到了21450两,明保在和伸的逼迫下,不敢少一分的还给和伸。 

  此外,和伸还经营典当业,当时的典当业极为发达,就连皇帝也身为几个当铺的后当,和伸这样的高官,从事此道,也就不足为奇了,据统计,乾隆初期,光是北京地区的当铺就有几百家之多,和伸当开有当铺75座,不但遍布京城的繁华街市,大道通衢,而且在今河北的保定地,通州等地也林次栉比的分布着,就带和伸的家人刘全,呼什图等人也经营着几十座当铺,有名可查的有:永庆当、恒兴当、合兴当、恒聚当、庆余当等等。在清人辑录的《和伸犯罪全案档》中清楚的记录了他经营的各种产业:“银号四十二座,本银四十万两,当铺七十五座,本银三千万两……。”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利润丰厚的收入,和伸敛财也有“海纳百川、不弃绢流”的气度,并不因为一些行业利润少而放弃不做,他还同时开设了柜箱铺、弓箭铺、粮店、酒店、古玩店、杠房、旅店,等多种经营项目,在敛财这一点上,和伸的确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也为此用尽了心机,几乎当时所有能想到的途径全被他涉足了。 

  开源节流,克扣家奴显吝啬

         

  人们追求金钱,是因为渴慕金钱所能带来的种种享受,西方人有谚语说:“金钱只属于那些能够享用他们的人。”如果财富不用来换取生活中种种实际的舒适与奢侈,那它们只不过是一堆无意义的数字,和珅可谓深谙此道的一个人。

  和珅的名字在史书中总是和挥霍无度连在一起的,他们一家锦衣玉食,山珍海味都吃腻了,便真的以珍珠佐餐,因为,据说珍珠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力,健身明神,益寿延年,所以,常常有人为了讨好和珅向他奉上珍贵的珍珠,以为他下饭之用,传说江南吴县有一位珍珠商人,名叫石远梅,每当他到扬州一带贩卖珍珠的时候,当地的地方官吏,富商大贾都会像迎接贵宾一样,纷纷不惜巨资向他购买珍珠,据他说,这些珍珠都是这些商人和官臣们买去奉献给和中堂的。在焦循的《忆书》中记载说“中堂每日清晨以珠作食,服此珠则心窃灵明。过目即记。一日之内,诸务纷沓,其胸中了然不忘。虽白手登记,不能如是也。珠之旧者与已穿孔者不中用。故海上采珠3人,不惮风涛,虽死不恤,今日之货,无如此物之奇也。”他把和珅的博闻强记归功于和珅每日服用珍珠,而且,可以看出和珅珍珠的要求颇高,已经穿孔的或是已旧的珍珠都是不能用的。等到石远梅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又得到一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时,却已经无人问津了,因为此时和珅已然倒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