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作大,才能翻云覆雨
不论是要建立功业,还是贪赃枉法,都是仅个人的力量绝难实现的。建功立业,改革旧习,要靠一批精明强干的得力助手,上下呼应,尽力而为才有可能成功。这方面,成败炯异的例子充斥史册,北宋王安石变法,尽管王安石雄材大略,变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仍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用人不当,没有做出精诚团结的良好的局面,变法中人各个心怀二意,以变法为名,成一已之私,才使得诸多出于善意的法令变成百姓不堪重负的苛政。善于将局面作大,以此为基础成就大业的,则首推清季的曾国藩。曾国藩在他的《杂著居业》一条中说到“古代英雄的事业必定有其坚实的基础,如汉高祖刘邦在关中,光武帝在何内,魏在兖州,庄在晋阳,都是先占据根据地,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所以,做事一定要有基础。曾国藩起兵之时,局面尚未打开,所以,尽管他盛情相邀,仍然是应者寥寥,及至他第二次出山,先向朝廷求得实权,对稍有才能的人便保奏、举荐、使得忠心于曾氏的人,在朝中越来越多,所以才有:“群雄蔚起,会合景从,如龙得云,如鱼得水的局面,四方豪杰之士,纷纷前来投靠,曾国藩才成其经世之业。
贪赃枉法较之建功立业,更需要把局面做大。功业不成,至多落得抱憾一生,丧志而毁,而贪赃倘稍有不慎就会身首异处。所以,古来的贪官全都投注大量精力、财力、编织关系网络,像和珅上至乾隆皇帝,封建王朝的最高统计者,下至各地州县的官吏,政府政策的基层贯彻者,全都建立了深厚密切的关联,至于中央政府中的各个要害部分,和珅不是亲自担当要职,就是选派自己的亲信掌权。如任命年老昏庸的苏凌阿掌管吏部,任吏部尚书,将朝廷的选官大权操纵在股掌之中。
这样一来,朝廷上下的大部分官员相互纠结,形成了一个以和珅为中心的紧密相联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但有警讯传出,和珅凭借他众多的耳目,可以得到最及时的报告,然后,部署应对之策,立刻就会将危险消溶于无形之中,由于和珅的局面铺的实在太大,即使皇帝有意铲除他,也要考虑再三,因为有太多的人牵连其中,仓悴行事,一定会造成朝廷的重大动荡,这是所有的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结果。毕竟不可能对朝廷的官员来一次大换血,毕竟,统治还要依靠这些行为不轨的官员,统治者唯有得过且过,抢补漏洞了。
因此,后来,当嘉庆帝下决心要铲除和珅时,动作出奇的迅速,断案也超乎寻常的敏捷,只是严惩了和珅及其族人,赐和珅一条自练自裁,至于那些依附和珅、凭借向他行贿,效忠而升迁的官员则大名既往不咎。不能不说,嘉庆帝的这一决断有着高明的眼光和见识,也可以看见,局面做的极大如和珅者,也很难脱逃厄运。
为属下谋发展使人效忠
中国古人强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即是说,自己建立功业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建立功业,这是传统儒家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和珅毫不废力的把应用到如何收买人心上,同样了收到了奇效。
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决定第五次南巡,在此之前,刚刚依附于和珅,出任泗阳县令不久的国泰,就接到了和珅的一封密信,信中说皇上此次南巡,必然会去祭祀孔庙祭孔之后,一定会途径泗阳县境内,合计皇帝经过的地方应在距离县城东边五十里的地方,命国泰在此精心筹建一处行宫,以博皇上的垂青。
国泰读罢信,简直要把和珅当做再造父母般感恩戴德,马上命人四处筹措银两,调集全县能工巧匠,加紧修筑,就在离泗阳县城五十里,和珅指定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行宫。
乾隆一路由北京南巡,进入山东境祭祀孔林、孔庙,向世人表明他尊师重道的国策,然后,又向南进发,路过泗阳县境内的时候,在一片葱郁的密林中隐隐约约听到了溪水声,接着,眼前豁然开朗,现出了一座优美别致的建筑,乾隆一见,心中顿时高兴起来,和珅忙走上前,说道:“泗阳县令国泰,在此地专为皇上修建行宫一座,已将行宫的绘图给臣看过,庭台楼阁美不胜改,皇上正可前去小歇。乾隆闻听,更加高兴,命人进入行宫,只见行宫修建的绝不同于寻常园林,园中借助林内原有的溪流因势利导,令溪水在亭榭间纵横交错,迥环曲折,而那些亭榭也是清幽可人,令见惯豪华铺张的乾隆顿生世外之感,当即命和珅召见国泰,国泰面风皇上,从容应对,和珅在一旁赞不绝口,两人博得龙心大悦,马上降旨擢升国泰为道台。国泰自是感恩不尽,免不了又给和珅送去了大量的金银,对和珅从此言听计从,绝无二心,其他投靠和珅的官员,知道和珅略施小计国泰就会擢升为道台之事,心中也兴奋不已,企盼着这样的事情不久就可以落到自己头上。
了解人性的弱点
1、了解人性的弱点
和珅在官场屹立不倒数十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洞察人性,能把握人的喜好,进而控制,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握准了人的性格后,和珅就会依法施为,能用则用之,不能用则坚决打击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