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自古以来不种或很少种块根农作物,如红著和土豆,这样就避免了深翻土地。
免耕浅锄的耕作方法是保特水土的科学习惯由于徽州的山坡地不宜于畜力耕作,间作制也不容许深挖,徽州的点播、免耕习惯是非常科学的,有效地保护了水土不流失。
而大西北,无论平川还是坡地一律是耕种,而且是深耕,这也是破坏山地水土的不科学习惯。
简易梯地的排水设施是良好的坡地保土方式,而在徽州农民千里耕作习惯里,早就把山地因地制宜地修成一小块一小块梯地。
徽州虽多雨,但由于梯田的土地保护水土,因此还能比较好的保持水土不至于大规模流失。
秸杆还田是保持千年坡地肥力不减之科学方法,徽州农户的庄稼,无论是高杆作物还是草本作物,收了粮食后的秸杆还要储存起用于填畜圈。
徽州养猪养牛至今仍然圈养,圈里还铺上秸杆,这样不仅猪、牛可保暖;还抠肥储粪,作为田地的主要肥料,年年如此,难怪徽州使用了千年的土地仍然保持肥力。
因此,徽州的这种粮食种植方式,一定要鼓励和保持,我们千万不能做破坏生态祸及子孙的事情。
在听了寻淮洲关于粮食问题的认识和关于徽州粮食间种的科学道理的介绍后,方志敏和刘畴西他们对寻淮洲可真是非常钦佩。
他们怎么也想象不通,寻淮洲这个还不满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脑子里怎么能考虑地这么周全,而且看起来对各地情况了解的也非常透彻。
这不能不让他们心中感觉难以想象,最后,几人不得不用天才就是天才,非常人所能看得懂的话语来说服自己了。
和方志敏他们讨论了粮食问题后,又交流起了根据地建设方面的问题。
寻淮洲强调,一定要在皖浙赣边区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中心城市反革命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特点,必须在皖浙赣边区充分发动群众,适当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政权,使之成为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长期支持革命战争的人力与物力主要来源的战略基地和实现革命战争目的的重要依托。
同时,皖南根据地要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渐将根据地扩大为解放区,以保证在农村积聚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继续能量,同时为将来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在和方志敏讨论了粮食供应和根据地建设的一些其他问题后,寻淮洲又和方志敏、刘畴西、刘英交流了一些皖南军区地方部队的编制和建设问题。
对于地方部队编制和建设问题,方志敏、刘畴西和刘英都说出了比较好的设想,寻淮洲也根据自己后世的一些经验,给予二人一些理念上的启迪。
寻淮洲特别强调,地方部队的建设要立足于保境安民,要紧贴群众。除了各县发展全脱产的一个地方警备团以外,还要大力发展半脱产和不脱产的地方预备役和地方民兵部队。
在皖南核心根据地要建立起人民战争的立体架构,要让任何敢来侵犯的敌人,都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寻淮洲特意强调了在皖南核心根据地要坚决贯彻毛主席关于全民皆兵和人民战争的理论。
寻淮洲强调,要发扬广大主席的人民战争理论,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是开展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
中国革命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打倒反动统治阶级中,把全国人民大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把国内和国际上包括敌方人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争取到革命方面来,组织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因此,必须根据不同战争时期的不同任务和特点,灵活地制定对敌斗争策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
同时要正确处理人民的长远利益与暂时利益的关系,把战争的胜利发展和适当照顾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援和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紧密配合。
第七十四章 经略小东南三
更新时间2010-8-29 21:12:41 字数:3050
今日第二更,继续求推荐,收藏、点击!!!
寻淮洲还着重阐述了革命战争要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革命力量,削减反革命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因此,在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同时,必须把一切革命人民都组织在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文化的和其他职业的工作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
同时组织人民热烈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项建设工作,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从而把人民战争的斗争形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卫生等各条战线上广泛而又全面地开展与配合起来。
寻淮洲还强调了在皖浙赣边区建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红三方面军)、地方兵团(地方警备团)与预备役部队(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这是夺取人民战争胜利的组织保证。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分别执行超地方性和地方性的作战任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