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许世友的最后一战_周德礼【完结】(30)

  越军的作战原则,首先强调“边界固守”,“一线取胜”。黎笋集团认为,越南地幅狭窄,纵深短浅,回旋余地小。一旦边境一线失守,不但作为物质基础的工业基地难保,而且河内也岌岌可危。但北部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易守难攻,组织边界“坚固防御”,可以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争取时间”。因而主张“一线取胜”,反对“诱敌深入”。黎笋1977年1月声称,“决心以第一仗和第一线就取胜”。总政治局主任朱辉珉1978年10月也叫嚷,要“从第一线打败敌人的战略决策出发来策划生活和防御、经济、国防、思想和组织”;“思想上要决心努力争取在边界上速战速决,诱敌深入的战略是错误的”。为此,越军在强调增强一线防守力量的同时,大力加紧一线地区的战场建设,在同登、谅山、高平等战略要地构筑了以坑道、永备工事为骨干的要塞式阵地,加修了战区交通要道,破坏了通往与我国境内相连的主要道路、桥梁。

  突出“战略进攻”,强调积极防御是越军作战的另一重要原则。越军认为“进攻是主要的,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防御要积极顽强,贯穿主动进攻思想,特别是防止消极防御”。“在作战方面,我们的军事艺术始终贯穿着进攻思想,积极消灭敌人”。黎笋、文进勇、朱辉珉等主要军政头目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越军的“战略思想是进攻”而不是“防御”。即使在防御态势下,也要贯穿反攻作战的思想,要“防御和进攻相结合”。战前,越军在北部地区和中越边境沿线举行的以我为作战对象的演练中,就体现了上述指导原则。他们设想对我军采取两个阶段作战,在防御作战阶段,首先利用防御赢得时间,完成反攻作战准备,既当我一梯队进攻受阻,二梯队尚未投入战斗时,即转入第二阶段反攻作战。首先收复失地,恢复战前防御态势,尔后攻入我境,占领我边境城镇,并在主攻方向投入战役预备队,攻入我境浅近纵深,占据有利地区,建立新的防线。

  越军的第三条作战原则是强调“以少胜多”,“独立作战”。越军鉴于人少战线长,部队被迫分散作战和山岳丛林地易守难攻,不便大兵团机动作战的特点,特别强调“以少胜多”和“独立作战”,黎笋、朱辉珉等在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以小胜大”,越军下发的文件也强调:在作战方面“善于以小胜大,以质量胜数量,善于以少数打多数,同时又合理地集中力量以多打少,以最少的力量和战争手段夺取最大的胜利”,并强调在树立密切协同思想的同时,“每个人、每个粪堆、每个单位”和每个“单一兵种”,要有独立作战的精神,防止“依赖情绪”。

  采取游击战为主,辅之以阵地战和反击战,这是越军的第四条作战原则。越军的基本作战形式是:地方军作战与正规军作战相结合,就地作战与主力机动作战相结合,游击战与正规战向结合,防御与进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作战任务,比较注意各种作战形式的灵活运用。如在强敌面前,越军则主要采用以游击战为主,辅之以阵地战和反击战的形式。在长期的抗法、抗美战争中,越军就是运用这一战法。越军认为这是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作战方法。

  越军在反华侵华的作战准备工作中贯彻了上述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经过长期的精心策划和苦心经营,在我军发起自卫还击作战前,其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已很明确。

  越军的防御体系

  在阵地设置上,主要沿交通要道,构成了有较大独立性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越北山区山峦重叠,坡陡谷窄,地势险要,唯有谅山、高平、芒街等地可谓两国天然通道,并有交通干线通往河内、海防等心脏地区,沿线还是越北地区主要城镇及重要工矿企业所在地区。基于这些情况,越军没有将其有限的兵力沿绵亘的中越边境线全面铺开,而是重点扼守通往纵深的几条交通要道,以谅山为主要防御方向,集中了2个师又7个团的兵力,占广西当面边境兵力的将近一半。

  在防御体系上,选择道路两侧险要地形,逐山设防,使战术地幅内的兵力形成纵深梯次配置,这既利于节省兵力进行重点防守,又利于节节阻击。兵力配置一般以营为独立作战单位,分片包干,进行固守,其防御正面3~5公里。连支撑点一般选择在能控制道路、桥梁的制高点上,通常利于扼守,便于相互支援和进行兵力、火力机动,便于构筑阵地,能迫使对方在不利态势下实施进攻。连支撑点一般包括2~4个高地,编成1个主支撑点阵地,防御正面600~800米,有的可达1000米,防御纵深800米。主支撑点阵地的兵力通常为一个加强排,并可得到营属82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的支援。其他阵地兵力最大为排,小则为班。以一个连的兵力占领一个制高点的情况不多。

  在工事构筑上,强调隐蔽巧妙,便于分散配置兵力,独立固守。防御阵地及重要制高点上构筑有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工事,辅以大量的暗堡及“A”字形掩蔽部。工事构筑注意充分利用越北山区易守难攻的地形。在石山区,主要利用天然山洞,配置轻重机枪、高射机枪、各种火炮、反坦克武器,构成较坚固的火力点。在公路两侧、拐弯处、隘口等,利用竹山、树丛、甘蔗地、草丛等,构筑各种真假明暗堡和掩蔽部,以便实施突然而猛烈的伏击、袭击和阻击。在土山区,则根据不同地形,构筑各种类型的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阵地。工事大部分为土木结构的野战工事,也有少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工事。主要工事有战斗工事、隐蔽工事、保障工事和指挥工事4种。战斗工事包括步枪掩体、机枪掩体、高射机枪掩体、火箭筒掩体、火炮掩体、地堡、堑壕、交通壕、丁字壕、三叉壕等,这些工事大多便于观察、射击、隐蔽、可打可藏。隐蔽工事包括“A”字形掩蔽部、猫耳洞、坑道、地道以及改造的天然山洞等,主要用于防炮击和防空袭击,需要时也用于战斗。“A”字形掩蔽部用于防炮及和防空袭,需要时用于战斗,是越军最常见的一种野战工事,可供一个战斗小组至一个班的人员掩蔽、住宿,内存各种枪支、弹药、干粮和饮水,既便于战斗,也便于生活。保障工事包括弹药室、储藏室、伙房、伤兵掩蔽部等,这些工事通常利用天然岩洞,在无天然岩洞的地方则用人工构筑。指挥工事包括各级指挥所和观察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