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广泛实施伏击是越军惯用的战术。越军排以上分队,一般都制定了设伏计划。设伏地点大多选在公路及主要接近路两侧之隘口、上坡、转弯、山谷等险要地形上,预先隐蔽构筑袋形阵地,进行严密伪装。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后,即堵头截尾,在近距离突然开火,给对方造成一定杀伤后迅速撤退,一般是主动出击。设伏兵力多者达一个营,伏击圈范围长达1公里。
反冲击是越军防御中的一种辅助手段。首道阵地失守,一般不组织实施争夺,但重要阵地失守后,则通常组织班至连兵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反冲击。反击时机一般选择在夜晚或对方立足未稳之际,反冲击前,一般先火力急袭。反冲击时,队形疏散,以低姿呈“S”型跃进。当反击失败回撤时,沿回撤路段设置地雷,以阻追击。
特工配合,是越军十分重视的一种战术手段。越军吹嘘,特工是一支“高度采用游击战术的特殊部队”,可以执行任何作战任务。
从抗美战争情况看,越军特工主要用于袭击对方的指挥所、通信枢纽、炮兵阵地、后方设施等目标。执行任务时,兵力、装备“少、精、轻”,一般以连、排、班为单位,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团规模的兵力。
特工分队执行任务时,通常先派出先头侦查小组,实施一至数昼夜的抵近观察或潜入侦察,掌握对方的活动规律,而后制订多种破袭方案,并组织图上或沙盘作业,同时秘密向目标地区附近运送弹药及其它装备。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特工便利用黄昏、夜晚、雨雾,以及对方防御间隙或隐蔽地形,潜至目标外围附近隐蔽待机。先头分队秘密排除或穿越障碍后,特工主力以多路、多方向靠近目标。特工分队破袭重要目标时,通常编为突击部分和外围掩护部分。突击部分主要携带炸药、爆破器材对目标实施破袭,外围部分担任阻击打援与设置疑兵。作战时即分工明确,独立作战,又注意密切协同。
特工打响的时间通常根据地形、天候等情况,选在午夜或拂晓对方疏于戒备之时,若发生意外,则以先打响的分队行动为准。打响后,要求首先能“打到指挥位置”,“中心开花”,多方向、多路穿插、分割,迅速突入目标,以手雷、火箭筒、掷弹筒、冲锋枪打击对方。战斗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25分钟。
越军的弱点
越军尽管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有较丰富的作战经验,反华侵华作战准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堕落,决定了他们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弱点。在战略战术方面,战役指导能力低,缺乏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基本上还处于游击战或运动游击战阶段。越军一面大举入侵柬埔寨,一面疯狂反华侵华,处于两面作战,兵力有限,力不从心。
中越边境全长1347公里,越军展开不到10个师,正面宽、兵力少、间隙大、翼侧暴露、纵深兵力除河内守备兵力外,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也很少,纵深空虚。
武器装备仰人鼻息。过去,越军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靠中国和苏联援助,公开反华后,主要依靠苏联提供。轻武器尚有一定储备,但本国不能大量生产重武器装备,装备入不敷出,战争潜力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其霸权主义野心的需要。越南在抗美战争结束后不久,接着就发动侵柬反华战争,国力更加虚弱。越南财政收入每年需二三十亿越元外援弥补财政不足。由于军费负担过重,建设资金不足,国民收入连年下降,市场物资全面短缺,人民生活困难日益加深,濒于破产的国民经济难以支撑其侵略战争的长期消耗。
越南最根本、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其侵柬反华的非正义性质。他们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越南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遭到了世界人民的谴责,统治集团内部不稳,人心背离,士气低落,许多人不愿为霸权主义卖命。
基于对战区地形条件和越军情况的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我军实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不仅政治上有理,而且军事上有利,只要作战指导思想正确,完全能够达到惩罚教训黎笋集团的目的。
汇报的同志讲完以后,许世友问:“这些情况是怎样得来的?”
汇报的同志说:“由于越南原来是友好邻邦,我们对越南没有侦察工作。自从黎笋集团反华排华以来,大量华侨被迫回国,现在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是从华侨中调查得来的。”
“你举个例子给我听。”许世友说。
“同登地区有一个师,该师的番号很久没有搞清,后来有5位华侨向我们反映了有关这个师的情况。
“归侨韦观生,曾在越军第3师第2团通信连当过兵。他说:第3师于1976年7月从茅庄北调河北省。1978年7月上旬长官动员,准备调谅山同中国打仗,12团7月12、13日乘火车去了谅山。
“原侨居高谅省有龙镇的归侨邱承发说:3师部队调往谅山时,有一辆汽车滑到有龙桥下,上不来,车上的人便在邱家做饭吃并住宿。他们问邱:这里离谅山还有多少路?邱问:你们从哪里来的?他们说:从南陆来,到谅山去。
“归侨廖文江1978年8月22日在友谊关零公里处,看到原住陆岸机场附近的第3师两名士兵,他们也参加了驱赶华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