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说清朝三百年_林涛【完结】(103)

  何德刚光绪时曾在京曹19年,后来出任江西建昌和苏州知府,著有《春明梦录》一书,对此类礼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道咸以前,外官馈送京官:夏则有冰敬,冬则有炭敬,出京则有别敬,同年同乡于别敬之外则有团拜项。……同光以来,则冰敬惟督抚送军机有之,余则只送炭敬而已。其数自八两起至三百两为止。沈丈肃(沈葆桢)送军机,每岁只三百金,而军机亦有不收者。其余则以官阶大小,交情厚薄为衡。后来重官阶而轻交情矣。大概寻常京官,非有交情,不能得炭敬,而别敬则较为普通。督抚藩臬到京,除朝贵外,如同乡、同年及服官省分之京官,多有遍送,其数不过十金上下。后来竟有降至六金者。然而京官日渐加多,外官所费已不赀矣。余到京后,来源渐涩,每年所入不过百金。然亦不无小补。光宣之际,公行贿赂,专重权贵。末秩闲曹愈难沾丐矣。炭敬即馈岁之意,函中不言数目。只以梅花诗八韵十韵或数十韵代之。若四十,则曰“四十贤人”;三百,则曰“毛诗一部”。何等雅观!亲贵用事时,有人送涛贝勒千金者,信面犹书“千佛名经”四字,亦尚不直致。惜不知所谓,举以示人,后拆开,始知是千两银票也。

  这段话讲了清代各种“敬”的馈送的原则乃至手法。

  京官薪俸微薄,不像地方官那么便于向百姓搜刮,于是把手伸向地方官。地方官不给京官送礼,那结果可想而知。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说了他几次调任觐见皇帝后“出京留别”送礼的情况。他在道光二十五年补授陕西督粮道,“出京留别”,“别敬”花了17000多两,调任河南藩司,“出京留别”,花了12000多。陕西粮道是“夙称优缺”,于是他借钱“别敬”:

  今得此缺,向来著名,不得不普律应酬。因托龙兰簃编修在广东洋行借银九千两,九厘行息;又借包怡庄观察千两;又借汪衡甫同年五百两,二分行息;江翊云同年五百两;又借西人项五千两。……余京中连买礼物数百金,共用别敬一万七千两。

  道光二十七年,张集馨“蒙恩补授四川臬司”,又须觐见皇帝,又须“出京留别”。这次他送了多少呢?八月二十二日皇帝召见后,

  即日进城拜客,困于酒食,外官之常态也。别敬军机大臣,每处四百金,赛鹤汀不收;上下两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信办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书、总宪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递减;同乡、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应酬,共用别敬一万五千余两。

  同治七年七月二十日,曾国藩由两江总督改任直隶总督,十一月初四“北上入觐”,十二月十二日到长辛店。八年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日都有核别敬单的记录。但他花了多少钱,没说。估计数目不会小。

  清朝吏治  

  清朝有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有官僚就有一个吏治的问题。清朝的吏治可以分两个时期来谈。一是从努尔哈赤到乾隆中期,一是从乾隆后期到清末。

  从努尔哈赤到乾隆中期

  这个时期,清朝统治者总的比较重视吏治,措施比较得当,官员比较用命,贪污的相对少些。

  关外时,努尔哈赤总结历代治世经验,指出:“上古至治之世,君明臣良,同心共济。”顺治八年(1651)谕曰:“国家纪纲,首重廉吏。”雍正帝说:“大吏不清,民何以安?”由于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吏治的重视,对官吏的管理比较严格,措施比较得当,官吏中贪污比较少。

  这个时期的廉政措施如下:

  一、禁止贪污。贪污损害国家,也腐蚀官僚队伍。这个时期的皇帝都有禁止贪污的上谕。努尔哈赤时就有命令不准行贿受贿:“诸申、尼堪、蒙古的官员们,不论谁只准收汗的赏赐,不准接受尼堪送的东西。……要给尼堪发指示,不能送任何东西来。如果送来,送的人治罪;如果接收,接收的人治罪。”皇太极制定律例,惩办贪暴。顺治帝为了杜绝贪污订出十分严格的规定:官员犯赃十两,衙役犯赃一两以上,流徙,赃重者处以绞刑。康熙朝所修的《大清会典》规定:“官吏犯赃审实者,立行处斩。”《大清律》对于监守自盗和官吏受财者,都作了严刑规定。例如监守自盗,1两以下杖80,20两杖1百,流2千里,40两斩。官吏受财者1两以下杖70,40两杖1百,徒3年,120两,绞(监候)。

  二、严惩贪污受贿。这个时期对贪污、纳贿的官员给予了惩罚——革职、抄家、处死或令自尽。处死的,例如顺治朝有大学士陈名夏、巡按顾仁,雍正朝有河南学政俞鸿图,乾隆朝处死的不法官员包括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更多,有名的如浙江巡抚王亶望、陕甘总督勒尔谨、闽浙总督伍拉纳、陈辉祖、山东巡抚国泰、浙江巡抚福菘、两淮盐政高恒等。至于被革职、抄家的那就更多。雍正初年清查钱粮,督抚、布政使、粮道官员共11名,再有苏州织造李煦。这些处置对有贪心的官吏起了震慑作用,敲响了警钟。

  三、崇奖清廉。康熙帝重视好典型的教育作用。当时于成龙、汤斌、张伯行、陈瑸都比较廉洁,受到康熙帝赞扬,其中于成龙最突出,得到康熙帝高度赞扬,誉为“天下第一廉吏”。康熙帝崇奖清廉,促进了廉风的形成。康熙一朝,大臣大都比较端谨;只是康熙后来宽政,末年康熙帝多病,内政外交渐废,贪污之风有所抬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