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讲的人应该说是富有的了,但是还有比他们更富裕的。昭梿《啸亭续录》里就说到一户:
怀柔郝氏,膏腴万顷,喜施济贫困,人呼为“郝善人”。纯皇帝尝驻跸其家,进奉上方水陆珍馐至百余品,其他王公近侍以及与舆儓奴隶,皆供食馔,一日之餐,费至十余万云。
从熔化内府金钟到推广厘金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清王朝镇压起义,一方面要兵,另一方面要钱。咸丰帝解决兵的问题,开始是调遣八旗、绿营,后来是依靠湘军。军费开支浩繁,但国库空虚,拿不出钱来。咸丰帝和清廷巧立名目,榨取百姓,想尽了一切办法,下面是其中的几项:
熔化内府金钟。咸丰三年十一月,咸丰帝命大臣熔化乾隆五十四年(1790)所铸造的内府金钟(乐器)3口。3口钟分别重800斤、700斤、580斤。
停薪。咸丰三年停发了文职六品以上、武职四品以上俸银一年,但增加养廉银。
捐款。要富绅捐款,要京城铺户捐税。
捐输。捐输也叫捐纳,就是用官职换钱。清朝遇到急难解决的经费问题时常用这个办法。这项措施首先施行于康熙十三年平定三藩之时,不过那时仅限文官。用武官官职换钱,始于雍正初年,用兵于西北之际。咸丰年间,捐输又用上了。元年户部捐输收入1110585两,二年捐输收入3135861两,三年捐输收入672611两。
清朝农村木匠活中的拉大锯举借内外债。内债是向国内的票商、士绅借钱;外债是向洋商借款。咸丰十一年到同治四年,江苏、福建、广东等省借外债12笔,共1878620两,年息8厘到1分5厘。
预征钱粮。所谓预征钱粮是指前一年预先征纳下一年的钱粮,例如咸丰三年令山西、陕西、四川等“完善地区”预先借征咸丰四年的钱粮,四年秋又预先征五年的钱粮。
实行钱粮津贴制度。钱粮津贴是行之四川的一种加派:每田赋一两加征津贴一两。
浮收。所谓浮收指额外征收钱粮。浮收方式多种多样,手段残酷。如漕粮浮收,故意用脚踢斛,使斛面堆尖,又要交水脚费、花户费、灰印费等,合计一下,二石四五之当一石。
铸大钱。铸大钱是指咸丰三年开始铸造减重大钱。例如咸丰二年每文重1钱,每千文重6斤,当千的大钱仅重2两,那么以往千文钱所要的铜可制每枚当千文的硬币48枚(6×16两÷2=48)。这样减重大钱面值有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当八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当千共15种。
印发官票和钱票。官票和钱票都是纸币,由户部印制发行。官票印有“户部官票”字样,面额有1两、5两、10两和50两;钱票又称宝钞,是大钱,面值有500文、1000文、1500文、2000文4种。规定2000文抵银1两。
实行厘金制。厘金就是厘税,1%为厘。厘金是对生产运销过程中商品征收的捐税。咸丰三年,帮办扬州军务刑部侍郎雷以根据盛世滋生图幕客钱江的建议向里下河地区仙女庙米行、店铺实行1%抽税制度(当时叫“劝捐”助饷),半年就得2万贯。此法从1个地区推向江苏1省,后又推向全国的一切商品。厘金分百货厘、盐厘、土药(国产鸦片)厘、洋药(鸦片)厘4种,以百货厘为主。它使用范围最大,收入也最多。农产品、日用百货在运输、交易过程中都课税。故有坐厘、行厘之分。所谓行厘就是商品过关卡就要收税,而关卡很多,山隘水涯、关津要道都有“奉宪抽厘”的旗帜,所以重复课税非常普遍。所谓坐厘是指在商店、粮行交易的货物纳税。实际上一些非交易的商品,如走亲戚带的鸡鸭也都纳税。厘金名目很多:出产地有“出产税”、“落地税”、“土产税”等;通过地有“土产厘”、“百货厘”等;销售地有“坐厘”、“门市月厘”等。税率不断提高,从1%提高到4%乃至12%。
就这样咸丰帝筹集了镇压太平天国所需的1亿7千万两军费。
清政府为了筹集军费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什么办法都想到了。结果是人民吃尽了苦头。预征钱粮、钱粮津贴、浮收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生活无法过下去;铸大钱,发行大额钞票引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并引发私铸之风;厘金苛重,危害商民,大大地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清代教育简史
清代教育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封建教育进入到近代新式教育的过程。
以满洲贵族为统治集团主体的清朝,从进入中原后就注重学习汉族文化。其文教政策,第一是尊崇儒学,提倡理学,使之向全社会推广,成为共同的行为规范,笼络汉人学子。第二是推崇官学,学校与科举并行而以科举控制学校。他们的文教政策实质就是从思想上牢笼全国人民特别是士子,对清王朝俯首听命,乖乖地服从它的统治。
京师大学堂外景及其牌匾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清代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中央的官学是国子监、宗学、觉罗学、算学馆、俄罗斯学馆等。地方上的有府学、州学、县学。私塾为私学。
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是培养官僚的,设于京师崇仁里成贤街,隶礼部。主官为祭酒,满汉各1人,次官为司业,蒙满汉各1人。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讲学的有博士、助教、学录。教学管理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前3为低级班,中2为中级班,后1为高级班)。学生来源于贡生和监生。监生有岁贡生(每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恩贡生(逢国家大庆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拔贡生(乾隆七年开始,每隔12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优贡生(学政任满后会同督抚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例贡生(廪、监附生,纳捐入监学习者)。监生有恩监生(为皇帝特许的监生者)、荫监生(官员子弟凭祖、父功劳为监生者)、优监生(由附生选入国子监学习者)、例监生(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举监生(以举人资格入监学习者)。学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还有习字、习射。学生在低级班学习1年半,文理兼通则进入中级班,再过1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则进入高级班。教学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学生在监内要练习做八股文,以应付以后科举考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