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冰点下的对峙_陈志斌/孙晓【完结】(14)

  他的话差一点把西方首脑吓得半死。其实当时苏联的导弹生产,还是手工安装,比西方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美国通过认真的研究,认为中程导弹的自动控制系统对苏联来说,已无秘密可言,于是便自动解除了封锁。苏联马上从美国进口了150台军用高级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问题便立刻迎刃而解了。

  这一次又是奥加尔科夫出马了。

  谈判中哈里曼提出要对苏联的核设施进行七次全面视察,葛罗米柯说:“只需要三次就足够了!”

  奥加尔科夫心中暗暗发笑,苏联根本没有那么多核武器,他们正是上了欺骗总局的当。

  “你们准备从什么地方开始视察?”奥加尔科夫好像是无意之间问了一句。

  “莫斯科,从莫斯科……”哈里曼和黑尔什姆几乎是异口同声。

  “不,不,这绝对不行……”奥加尔科夫显得十分紧张。

  就在谈判的前一个月,莫斯科周围出现了一大批神秘的白房子,拱形的巨大房顶,没有窗子,也看不到门,军队严格把守着各个路口,严禁任何人靠近。美国通过卫星侦察发现,这些白房子,发出非常强烈的无线电波,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苏联最新式的反弹道导弹系统。

  其实这不过是欺骗总局的又一个杰作。

  双方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拉方战,最后自然是苏联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让步。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各国在条约上签字,并保证遵守条约的有关规定。其焦点是对中法两国核试验的限制,苏联对限制法国显然不感兴趣,而美国对限制中国和苏联一样,恨不得一下子卡死中国。

  在谈判之前,美国已对法国保证,法国如果按条约规定停止核试验,美国将向法国提供核情报,尽管法国表示不能接受;但心里还是有底的。

  可以说条约所有的规定都是百分之百限制中国的。

  7月25日是美苏英三国最后签约的日子。赫鲁晓夫出席了这一天的会谈,会谈的气氛是十分热烈的。正如西方报刊所评价的,赫鲁晓夫在这一天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与西方和解,与中国彻底决裂。

  “对中国的核能力应该怎样评价呢?美国对这一点是非常感兴趣的。”哈里曼说。

  “我们对以前交换的关于中国的核情报,总有美中不足之感。”黑尔什姆对赫鲁晓夫说。在此之前苏联曾与西方多次交换有关中国的核情报,因为苏联曾帮助过中国,所以这方面应该说是很摸底的。

  “我想中国要达到核爆炸的水平至少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据我们掌握的情报,中国目前因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已经没有能力进行核试验了。”赫鲁晓夫很有把握地说。

  哈里曼摇了摇头,他明显地不同意赫鲁晓夫的看法:“据美国大鸟卫星提供的资料表明,中国在西部地区,已经完成了原子弹试验的基础设施,而且进度很快,这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爆炸原子弹的能力。”

  奥加尔科夫不屑一顾地扫了哈里曼一眼,他心里明白中国目前在使用欺骗手段方面恐怕已经远远超过苏联了,不然他们靠什么来吓唬人呢!

  “哈里曼先生,我可以告诉你,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中生有,虚张声势。这是中国人一贯的作法,他们曾经大肆地鼓吹要超英赶美,他们超过了吗?”

  黑尔什姆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超过了英国,不是经济,也不是科技,他们在生孩子上超过了英国。”

  赫鲁晓夫带头笑了,他露出一副很开心的样子,因为英国人也在不失时机地攻击中国,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哈里曼好像被说服了,他不再吭声了。

  “我们应该对中国施加压力,使其遵守条约的规定,而且联合行动,从各个渠道阻止中国得到核技术。”赫鲁晓夫的提议马上得到了美英两国代表的赞同。

  苏美英三国代表在协议上签了字。

  赫鲁晓夫站起来与哈里曼热烈地拥抱。

  记者们的闪光灯亮成一片……。

  二

  1963年7月27日深夜,北京中南海西华厅里还亮着灯,周恩来总理在办公室前面的走廊上一连踱了几个来回,他双手抱在前胸,抬头望着满天星斗的夜空,陷入了沉思。

  “现在有几点钟了?”周恩来问道。

  秘书看了一下表:“三点钟了。”

  “主席可能已经休息了吧?”

  “要不要打个电话先问一下?”秘书说。

  “不必了,让主席休息吧。”

  这时屋里的电话铃响了,过了一会,卫士小高跑了出来;“总理,主席来电话,请您过去一下。”

  “好的,我马上就去。”

  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正坐在办公桌前,读着1962年8月29日苏联日内瓦核裁军的建议,用铅笔在上面划了不少道道,旁边放着美苏英三国刚刚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毛泽东对照了一下,将铅笔丢在桌子上。

  这时周恩来走了进来。

  “恩来,你看过了没有?一次大的倒退啊,去年苏联还指责美英的建议,今年他们连起码的原则也不要了,”毛泽东非常气愤地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