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与你稍有不同,我认为所谓强有力的领导人在现今中国的环境下很容易走向独裁和**,而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却足以做到你所说的这些。”肖志华和蔼地笑道:“对于新生的共和政权,你应该抱有信心,我建议,你去广州走一趟,相信你定会不虚此行。”
“这个建议很好,但有些晚了。”莫理循眨了眨眼睛,笑道:“去广州的计划正在付诸实施,这里只是中间站。”
“哦,那倒是我多此一举了。”肖志华哈哈一笑,说道:“莫理循先生是少有的对中国保持公正态度的英国人,对中国复兴的愿望也是真诚的,对此我感到很钦佩。”
莫理循笑了笑,然后很谨慎地说道:“对于北方的袁世凯,临时政府,或者以你个人的角度,是如何看待的?”
第九十一章 出离愤怒
在莫理循的眼中,袁世凯自然有另外一个形象。虽然这一形象不免是个人喜好的结果,但莫理循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加之他与袁交往甚密,他眼中的袁世凯在某些方面或许更贴近真实的袁世凯。
肖志华沉吟了一下,他有些搞不清楚,这是莫理循的个人关心,还是代表袁世凯所作的试探。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好奇。”莫理循解释道:“我不代表任何人,任何势力。当然,这个问题,你可以不作回答。”
肖志华点了点头,缓缓说道:“从我个人角度看,袁世凯虽然被称为新派人物,但不过是照葫芦画瓢的实行了几项新政。在他骨子里,依然充满着旧思想、旧观念,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蓬勃向上的朝气,更缺乏看穿世界大势的深远目光。当然,如果他能从封建的泥堆里爬出来,临时政府中是会有他一席之地的,毕竟他有着相当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莫理循了然般点了点头,肖志华没提北洋军,也就意味着临时政府似乎并没有把袁世凯能够掌握的军队太看在眼里,袁世凯想以此为条件与临时政府讨价还价,似乎是一招错棋。当然,这说明临时政府是有实力的,不想因为妥协而留下日后的隐患。
“恕我直言,按照中国的国情,骤然实行共和,恐怕并不太适宜。”莫理循避开了袁世凯的话题,说道:“其实,君主立宪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肖志华摇了摇头,对此表示不赞同,说道:“或许如此,但你应该了解我们的民族感情,留一个满人继续顶着皇冠,这是大多数人所无法接受的。而且,你谈到了中国国情,我在这里就必须说明一下我的看法。所谓‘中国国情’是个怪圈,越是去适应它,它就会越顽固,顽固得排斥一切改变,所以太拘泥于现实反而注定会失败。所以,与其被动地去适应国情,倒不如勇敢而积极地去改造它,使它成为适合民主共和成长的土壤。外间嘲笑临时政府所搞的民主是精英政治,有钱、有知识的人玩的游戏,这一点我不想否认。但他们也应该看到,临时政府正在向真正的民主政治所做出的努力。比如英国,当初订立大宪章时,何尝不也是贵族政治?如美国,选民的范围在这些年里也正在不断扩大。什么事情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是要坚实而固执地向前走。”
“很有趣的论断,不是吗?”莫理循脸上露出真诚的赞赏,说道:“我现在有些迫不及待了,广州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讶?”
“这个我不敢保证。”肖志华调侃道:“如果你能看到广东已经开始进行的村长试点选举,兴许会吓你一大跳。”
“临时政府确实做出了很多令人吃惊的举动,特别是大胆而巧妙的外交折冲,很令人瞩目。”莫理循自内心地赞扬道:“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对一个弱国来说,现在看来是值得的。”
“弱国的无奈之举,只能去尽量不损害国家主权和利权。”肖志华苦笑着说道:“请问,如果换作袁世凯,他能做得更好吗?”
“不能。”莫理循很诚实地回答道:“如你所说,他的目光还不够远大,这些年他花的钱不少,却只为贿赂满人亲贵,厚赠故旧属下。不同于你们,布局深远。但是,北洋军到底是中国的强军,如果能收归临时政府,不也对增强国力很有益处吗?”
“北洋军实际上不过是一支私军,根本没有为国为民而战的思想和死战到底的意志。其强也只在表面,如果没有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粮饷,其部不战必乱。从此来看,他们在为某人,为钱财而战斗,这样的军队不过稍胜山贼土匪而已。”肖志华略带轻篾地说道:“当然,如果他们肯反正投诚,接受改造,临时政府是欢迎的。但如果他们想倚兵自重,那对不起,只有干净彻底地予以消灭。”
“这有可能拖延你们控制全国的时间,是不是应该宽容一些,尽快地统一全国。”莫理循建议道。
“或许如此,但这是个辩证的问题。”肖志华解释道:“是用妥协换取名义上的统一,留下危险的火药桶;还是尽可能消除不安定因素,使得国家的稳定能够长久。这是个说不太清楚的问题,哪种效果更好,也只能用时间来证明了。”
“能告诉我,临时政府的底线是什么吗?”莫理循执着地问道:“换句话说,需要北洋军做到何种程度,才可能被接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