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崇祯为人极其好名,怕人议论,如此他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能做一个从善如流的好君主,但在需要君王有决断的乱世,这就成了崇祯致命的弱点。崇祯也明白当时的明军无法两线作战,对于起义军,招了又叛,叛了再招,对之进行招抚根本毫无用处,只能加以剿灭。如今之计,只有先和满清议和,攘外必先安内,彻底解决内乱,才能一致对外。因此崇祯暗中叫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主持与满清议和一事,也偷偷派了郎中马绍愉出关和皇太极谈判。马绍愉回来后,把和议情形密报陈新甲,陈新甲看完后,随手放在桌上,被家僮以为是塘报,发了抄,和满清议和的事也因此败露。
本来和满清议和在当前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没有什么不对,很多大臣看出了这一点。但是当时党争正烈,谁也不想给对手一个攻击的口实,大家也都只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话。消息传出后,满朝大哗,纷纷说不可议和。崇祯极为好名,在群臣的舆论压力下,崇祯并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是极力遮掩,把议和之事全部归罪于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最后被处死。而周皇后所提南迁之事,结果与议和这件事大同小异。崇祯和廷臣们在讨论南迁之事时,崇祯都是作出不允南迁的姿态,朝臣既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害怕自己贸然提出南迁,皇帝会加以怪罪。即使皇帝同意南迁,但如果因此委派自己留守京师呢?京师是无法守得住的,失陷京城的大罪也不是自己所能担当的。君臣各有各的心思,南迁之事一拖再拖。当时有朝臣提出折中的办法,皇帝既然不肯南迁,那就让太子先到南京,以防万一。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我们知道,后来北京失陷后,崇祯的几个儿子都没有逃出来,因此,几个南明小王朝,把不多的力量都用在了对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上,不但不能一致对外,反而内斗加剧。如果太子先到南京,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少了内斗,明朝或许还可以暂时偏安于南方。但是崇祯说:“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事,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崇祯自己不南迁,也不让太子先行,最终的结果大家一起死守着北京城,坐待灭亡。
法国人所绘《崇祯皇帝自缢图》煤山自缢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夜间,农民起义军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诸门。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农民起义军一拥而入。太监张殷劝朱由检投降,被他一剑杀死。
此时,朱由检已是精疲力竭,感情从愤恨、失望转向了疯狂,他把周皇后和袁妃叫来,连呼左右进酒,一口气饮了几十杯。他觉得,不能看着他的爱妃陷入敌手,于是挥剑将袁妃砍死。皇后急赴坤宁宫自缢。长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朱由检悲叹道:“汝为何生我家!”一剑砍去,公主挥臂遮挡,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接着,他又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几个嫔妃。但他越绝望,求生的本能则越强烈。于是,他换上了便服,准备出城。他混在太监中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假言王太监奉命出城,但守门的人请天亮时验明再出。太监夺门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负责守城的戚国公朱纯臣家,朱的家人说朱赴宴未归。朱由检又赶到安定门,门闸实在是太沉重了,怎么也无法打开。求生的路被彻底截断了。
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在宣威门投降,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守卫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北京内城被攻陷。朱由检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再响也没召来一人。于是,他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这里是昔日检阅内操之处,如今成了他去面见列祖列宗的地方。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然后依其所言,与王承恩相对而缢。
两天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僵死的国君。四月初,由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派人将他与周皇后草草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弘光朝时,又谥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
F0 2 南明诸王
朱由崧像南明福王朱由崧(?~1646)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之堂弟,因称帝后曾改元弘光,史称弘光帝,是历史上南明政权的第一位皇帝。
治国无能行虐政 “蛤蟆天子”民怨重(1)
治国无能行虐政“蛤蟆天子”民怨重——南明福王朱由崧
朱由崧像南明福王朱由崧(?~1646)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之堂弟,因称帝后曾改元弘光,史称弘光帝,是历史上南明政权的第一位皇帝。
拥立为帝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是明神宗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明神宗宠爱郑贵妃,将她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她整天在明神宗枕边吹风,使他产生了废长立幼的想法,封郑氏为贵妃,而长子朱常洛的母亲却还是妃子。不仅如此,在朱常洛长大后,明神宗迟迟不让他上学。不久,他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朱常洛的地位,被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大臣们所阻拦而没有得逞。之后,在拥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以至拖延了十余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