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善于骑射,一向以雄武自负。燕王朱棣举兵之后,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很多的大功。例如在东昌之役,燕军遭遇建文帝一方盛庸率领的军队。盛庸排兵布阵,以逸待劳,静候燕军的到来。而燕兵因先前屡战屡胜,不免轻敌大意,一见南军,便鼓噪而上。南军等到燕军靠前,便火器毒弩齐发,燕军死伤无数。燕王一看急了,亲率精锐杀向南军中军。盛庸一见燕王杀来,故意分开两翼,先引燕王深入,再收缩两翼合围,燕王便被重重包围。眼看燕王就要被活捉,燕王手下大将张玉冒死突入,为燕王解围,虽然被南军一阵乱箭射毙,但却为燕王杀出了一条血路。大家可能会有疑问:燕王身陷重围,刀箭无眼,为何仍然无事?原来建文帝空负妇人之仁,曾经告诫出征的将士,不能杀害燕王,以致让他负上杀叔父的罪名。所以虽然燕王被围那么久,但南军却不敢对燕王动一刀放一箭,只想活捉他。燕王在张玉的拼死解围下,终于杀出重围,但南军紧追不舍,燕王环看左右,已经死伤殆尽,虽然南军不敢伤害自己,但看来最终难逃被活捉的命运。就在这时,朱高煦终于率援兵赶到,燕军且战且退,终于得以逃脱。
像这样的战功,朱高煦还立有很多,因此淇国公丘福等大臣都拥立朱高煦。而燕王在战场上,看到朱高煦这样九死一生地冲锋陷阵,也曾经许诺过:如果自己以后当上皇帝,就立朱高煦为太子。然而等父亲真地登上皇位后,自己眼中懦弱无能、无寸尺功劳的大哥仍然成了皇太子,自己只是被封为“汉王”,封国云南。朱高煦大为不满,嚷嚷道:“我究竟有什么罪行,要把我流放到万里之外?”朱高煦不肯去云南,硬是赖在南京不走。永乐皇帝自食前言,本来就觉得对不住这个儿子,便任他由他了,后来朱棣就近把他改封在山东青州。朱高煦在青州仍然对皇位不死心,暗地招兵买马,并且纵容手下在青州胡作非为。朱棣知道这个儿子不会安宁,不能再这样任他胡闹下去,终于下定决心,把他召到南京,准备把他废为庶人。这次多亏他那眼中的窝囊废大哥苦苦哀求,才被改封到乐安州(今山东广饶),但永乐皇帝还是削除了他的两支护卫军队。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对他这个兄弟倒是不计前嫌,赏赐不断。
然而仁宗登基十月左右,仁宗又驾崩了,宣宗朱瞻基即位。历史似乎要重演建文帝故事,主弱臣疑,王叔跋扈于外,但朱瞻基不是仁柔少断的建文帝,“蹇夏”“三杨”这一帮老臣也不是只会夸夸其谈的齐泰、黄子澄,事易时移,朱高煦还想要造反已经是自寻死路。
在仁宗死时,朱瞻基从南京奔丧途上,朱高煦阴谋伏兵邀击失败后,便决定效仿自己父亲当年故伎,指责夏原吉等人是奸臣,举兵要“清君侧”,要再来一次“靖难”。朱瞻基在一帮重臣建议下,决定亲征。进军途中,宣宗朱瞻基问大臣们说:“你们看,汉王看到我亲征,他的动向会是如何呢?”有的大臣说:“汉王的封地——乐安城——太小了,他肯定会先攻占济南来作为自己的巢穴。”宣宗摇摇头。又有大臣说:“汉王以前就眷恋南京不肯离开,他定会举兵南下。”宣宗又摇摇头,笑着说:“济南虽然离乐安近,但却是坚城,一时难以攻下;而南京嘛,汉王的护卫军都是乐安人,他们是远离乐安的。汉王欺负我年少新立,想混水摸鱼,看似武勇,其实内心胆怯得很,又缺少谋断。我猜他听说我要亲征,肯定吓得躲在乐安城不敢出来,只会坐以待毙。”事情果真被宣宗说中,朱高煦起初听说朝廷派薛禄出征,便不把他放在心上,后来又传来消息,皇帝要亲征,朱高煦一时面无人色。宣宗指挥大军把乐安城团团围住,朱高煦走投无路,自缚请降,宣宗胜利班师。
朱高煦被抓到北京后,宣宗并没有杀他,只是将他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的逍遥城。但他最终还是难逃一死。一天,宣宗到囚室去看他,朱高煦对宣宗怨恨难消,伸出一脚把宣宗勾倒在地。宣宗大怒,命人用一个三百斤重的大缸盖住他,朱高煦力大,顶缸而起。宣宗命人压下,还在缸上堆起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缸中。自从朱元璋分封诸王后,骨肉相残的惨剧便不断发生,前有叔杀侄,后有侄杀叔。
赤手搏虎的宁王朱宸濠(1)
朱宸濠像经过这样几次宗室相残的血的教训,皇帝也开始逐渐削弱藩王的势力,以求彻底改变这种兄弟叔侄相残的局面。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便继续建文帝时期削藩的政策。如永乐元年革去代王的三护卫和官属;永乐四年削去齐王的官属和护卫,后又把他废为庶人;永乐十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贬谷王为庶人等,基本上把当时握有兵权的亲王,或削其护卫,或废为庶人。但永乐皇帝削藩并没有削到自己的儿子头上,这才酿成后来朱高煦的叛乱。宣德皇帝平叛后,进一步推行这种削藩政策,从此王府不再设立护卫。藩王再想反叛,无异于赤手搏虎,即使这只老虎再凶猛,仍然是九死一生。但冒险本是野心家们的天性,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朱宸濠面对的是明代最荒唐最胡闹的正德皇帝,他能不能取而代之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