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和张士诚是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消灭他们势在必行。朱元璋的多数将领主张先打张士诚。刘基则认为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而来;若先攻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会轻举妄动。主张先攻打陈友谅,被朱元璋采纳。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亲率军队西征陈友谅。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陈友谅战死。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自缢而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尽归朱元璋所有。朱元璋深感刘基策略的正确,称赞他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将他比做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从此更加倚重刘基,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到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密议。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连刘基母亲去世他想回乡奔丧都不愿意准假。后来虽然勉强准假,还经常写信给他请教军政大计,并提前召他回来。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建立,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和太子赞善大夫。他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论,主张宽仁之道。他认为治世应该德刑并用而以德治为主,要有仁爱之心,关心和爱护百姓,反对暴政;主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维护封建秩序。刘基同丞相李善长纂成《大明律》,作为治国大法。刘基任御史中丞时,处死了犯法当斩的李善长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引起朝野震动,连朱元璋也赞扬他的刚直不阿。刘基还多次以天旱求雨为由,请求明太祖处置天下积案、释放无辜百姓,以体现朝廷宽仁之心。
刘基在举荐贤能方面,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不念私人恩怨,顾全大局,建议太祖以李善长为丞相。李善长辞职后,朱元璋想让与刘基私交很好的杨宪接任,刘基认为不合适而反对。又直言了当否定了太祖看好的汪广洋和胡惟庸。他不以恶己者为恶,好己者为好,而是是非分明,秉公无私,堪为历史上一段佳话。朱元璋没有听他的,先后选用了杨、汪、胡三人为相,结果个个都出了问题。
刘基祠堂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授刘基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等。第二年(1371年)受淮系排斥的刘基致仕还乡。洪武六年(1373年),丞相胡惟庸在皇上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图谋不轨。朱元璋听信谗言,革掉了刘基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刘基被迫赶往京师谢罪。怕再受诬陷,于是留在南京,结果积忧成疾。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重病不起,被送回故乡,一月后去世(一说为胡惟庸毒死)。享年65岁,谥号文成,著有《诚意伯文集》。
“开国文臣第一”刘基(2)
刘基死后,明太祖下诏令其子孙世代承袭诚意伯爵位。天顺元年,刘基六世孙奏请立诚意伯祠,天顺三年建成刘基庙。正厅塑有刘基及其二子坐姿仪像,神态庄严。大梁与巨柱上分别悬有历代名流题书的巨匾和楹联。如明代正德皇帝的撰联是:“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近人蔡元培先生的撰联:“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庙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
凄凉惨死的旷世奇才解缙(1)
解缙像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内阁大学士。据说解缙聪明绝伦,他的母亲在地上写字教他,他过目不忘。解缙六七岁时就能即席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关于他童年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家喻户晓。他十九岁考中进士,授以中书庶吉士,因才华出众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后因上“万言书”批评朝政,尤其是指责太祖屡改政令,杀戮过多,惹怒了朱元璋,被罢官达八年之久。到建文帝即位后才再度受到重用。永乐初年,担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永乐大典》,深得成祖重用。永乐五年(1407年),以“泄禁中语”、“廷试试卷不公”等罪名,贬到广西。永乐八年,他到京城奏事,正好成祖不在京师,于是他拜见太子而还,结果被加以“无人臣礼”的罪名下狱,后在狱中被杀。著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考中第一名为解元,次年参加南京会试,被取为第七名,殿试后录取为三甲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的一天,解缙侍从朱元璋。朱元璋谈到时政,并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少年得志的解缙年轻气盛,当天便写了“封事”万言书,批评朝政,指责太祖屡改政令,杀戮过多。解缙因此而名声大噪,但也因此触犯龙颜,被罢官回家,十年不许入京。直到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才再度被起用。后来,“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攻进南京时,解缙率先迎接朱棣进城。朱棣准备登基时,命著名才子方孝孺草拟《登极诏》,但方孝孺忠于建文帝,宁可招致杀身灭族之祸也不肯写。于是解缙写了《登极诏》,为他以后受到朱棣重用奠定了基础。
朱棣即位不久,解缙便从翰林待诏升任本院侍读,由九品官一跃至正六品,后又受命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成为朱棣身边的顾问。一时诏敕号令,颁布四方,皆出其手,“论思献纳,多所裨益”。甚至有时在深夜,朱棣上床就寝时,还赐座给解缙,让他坐在床前,商议国家大事。前人曾把他比做宋代欧阳修、文天祥,可见他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作用。解缙进入内阁的同时,杨士奇、杨荣、胡广、胡俨、金幼孜、黄淮六人也被选入内阁,朱棣赐给他们七人金织罗衣各一件,他们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内阁之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