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清的帝国偏执与盛世张皇:糊涂读史_端木赐香【完结】(2)

  [史学研究] 《明清的帝国偏执与盛世张皇:糊涂读史》作者:端木赐香【完结】

  【内容简介】

  明清的帝国偏执与盛世张皇:糊涂读史有论者称本书以古代的、二三十年前的、官方的、民间的多种语言讲述历史故事,效果很像给语言照镜子,大家忽然瞥见了不同语言使用者的嘴脸,说不定还能猜出这些人的肚子里怀着什么鬼胎。又有论著赞赏本书“个人化的历史和细节化历史”的趣味和眼光,作者在既往“事故多发地段”守望,以防堕入吞噬生灵的深谷或掉进“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作者自己的想法呢?读史是为了追寻!从今天出发,追寻过去;从过去起步,追寻当代。追寻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

  正篇一

  大明风姿:一个王朝的偏执与意象

  朱重八闹革命

  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朱重八可能是最穷的一个,三代贫农啊——祖孙三代穷得没有一个人有个像样的名字:他的祖父叫朱初一,伯父叫朱五一,父亲叫朱五四,等他生下来,前面已有七位堂兄与亲兄,一直从重一排到重七,所以他只好叫朱重八了。直到结婚时,他才有了个像样的名字:元璋!尽管刘邦小时候也只叫刘季(按伯仲季叔排列,刘季就是刘三小啦)来着,但人家却能在外头赊酒吃,而朱重八呢,经常饿得头晕眼花的。

  饿得多了,小小年纪的朱重八,就对地主阶级怀有了朴素的阶级仇恨。一次,他的放牛伙伴们都说自己从没吃过牛肉,聪明的小重八说想吃牛肉还不容易?说着,把自己所放的地主家的小牛犊一石头砸死,跟伙伴们烤着吃了,结果朱重八当然是挨了一顿打。小重八把阶级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是时也,汉人正处于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第一座蒙古人,第二座色目人,第三座汉人(当然仅限于地主们),不够整三座,那就叫两座半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两座半的重压之下,地下组织白莲教一直在基层发动人民。机会终于来了,黄河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在白莲教的领导下,修河的民工们揭竿而起,打响了武装反对元朝封建统治的第一竹竿子!年轻的朱重八投奔红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巾”战士。

  朱重八很快受到了“红巾军”支队队长郭子兴的赏识,并且成了人家的女婿。既然给领导做女婿,就不能“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流氓我怕谁”了,所以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为自己以后做领导填干部履历表做好了组织准备工作。果不其然,后来他的履历表上(《明史》)自然多了一道:他娘怀胎时梦见神仙给药粒一丸,药丸叫什么名字作者张廷玉没交待,我估摸着不是脑白金,就是“他好我也好”之类的玩艺儿。据孩子他娘说,吃了那药丸,嘴里还一直香喷喷的,要不就是口香糖?反正这孩子出生时红光满院,有那傻邻居,居然以为朱家着火了。

  朱重八的造反运动越做越红火,但是他对贫苦人民的阶级感情一如既往,他严格禁止士兵扰民,禁止他们拿群众一针一线。大军打进安徽当涂时,有一士兵违反了军纪,朱元璋立刻把他斩了。《明史?太祖本纪二》记载,朱重八跟徐达等开国元帅们说:“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也就是说,他是救民于水火之中。他还说:“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也就是说,以往的造反,有点极左,他可不忍心干这种缺德的造反。总之,人民的军队人民爱,朱元璋的“红巾军”,在人民的支持下,以竹竿子捅破篓子之势把两座半全捅翻了!当然,这与朱元璋放弃前嫌高瞻远瞩优待俘虏善待投诚的敌军将领统战工作做得好也是分不开的。他告诫众将们说:“元之宗戚,咸俾保全”,不但不杀元朝宗戚,而且对那些给元朝干过的旧臣们,也给予出路,妥善安置他们,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总之,虽然重八没读多少书,但造反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功了,所谓造反粗鄙化,大概就是说朱重八这号造反领袖的吧?

  朱重八做皇上

  重八做了皇上,心里并不踏实。按理说,建国初年,万木逢春,百废待兴,大家拧成一股绳儿,埋头搞经济与文化建设为好。问题是皇上心里不踏实,看那些开国元勋,好像比自己还不踏实。比如胡惟庸,元璋(以后不能叫人家重八了,毕竟做了皇上)左看右看,越看越觉得他像个阴谋家,至于亲家翁李善长也和这些阴谋家有着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为巩固新生的大明政权,朱元璋干脆都把他们杀了。还有一些功臣,经受不住地主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腐败了,天天不是桑拿就是三陪,当然无心工作。这样,国家政务就都落到了朱皇上一人头上。史称,朱皇上是个工作狂,除了工作和看书,没有其他爱好。至于女人和烤牛肉,都走开!但是中国的文人一到政府工作,毛病就都大了:三句话能说清楚的事他非得用三百句,普通话能说清楚的事他非得用文言文,这就人为地加大了元璋的工作量。比如刑部主事茹太素给皇上上“万言书”(据说是一万七千字),元璋一看那厚度,就丧失了看的兴趣。让中书郎王敏朗诵,听到“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元璋当下就火了,叫人把茹太素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元璋气消了,再次叫人给他读茹太素的万言书,据说,皇上耐着性子听到一万六千字处,才明白是什么意思,说:“作皇帝难,作臣子也不容易啊……太素所说的要点,有500字也够说清楚,搞了这一大堆,何苦来?”从此规定朝臣们上书言事,以言简意赅为准则,皇帝的工作任务相对减轻了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