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璋爱民,而民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在爱着他们的皇上。吴晗在他的《朱元璋传》中说:“当时不流通的洪武钱,乡下人很看重,孩子们佩在身上,以为可以辟邪。”看了这文字,我现在就想上北京,到琉璃厂转圈儿,运气好了,买枚洪武钱,挂到俺家门口吓小偷,就是送给俺那开出租车的表哥,也可以辟邪啊!
第3节:元璋与学风、民风
元璋与学风、民风
作为开国之主,元璋深深地明白,大明江山的稳定,跟一个国家的学风与民风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开国之初,他就于百忙之中抽出精力来整顿学风与民风了。
大明的官办中央学校叫作国子监。
国子监的特点是:政治与教育一体化、官僚与师儒一体化。与其说国子监是一所学校,还不如说它是个政治机构,国子监的教职员,从祭酒(校长)、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到监丞,都是朝廷命官,任免皆出于吏部。老师是长官,教育就是政治。这样的学校,其学风缺少民主意识是可想而知的。
教材选用之本身,就是个政治问题。传统的四书五经,它是儒家经典,学生当然要读。孔子的思想没有任何问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只要求大家守规矩来着,不用政审。但是孟子就不一样了,元璋做了皇帝后,才开始读孟子,发现孟子是个修正主义者,把孔儒思想给修正了,说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说什么“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这不是教唆大家犯上作乱吗?元璋为此气得大发脾气:“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可惜这老头没有生在当朝,元璋一肚子火无处发泄,遂拿孟子牌位出气,下令国子监撤去孔庙中的孟子牌位,于是地下的孟子暂时失去了配享冷猪头肉的特级待遇。后来元璋抵不住社会舆论之压力,恢复了孟子原有的地位与待遇,但是对于孟子思想,却没有通融的意思。元璋弄了个孟子审查委员会,负责孟子一书的编写工作,凡是元璋认为有碍的,审查委员会都给删了,最后弄了个《孟子节文》的洁本,作全国的通用教材。
当然,学生光读孔孟思想那是远远不够的,元璋亲自给学生编了一本教材,名叫《大诰》,一共四册。并且规定,“今后科举岁贡生员,俱以大诰出题试之。”
教材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校规校纪了。东汉与大宋王朝的学生动不动游行上书,干预国事,不成体统。为了防止大明王朝出现汉宋之学风,政府前后增订,弄出一个五十六条国子监监规,规定得很详细,比如学生必须穿校服、班与班之间不准来往、学生不得喝酒、吃饭不得喧哗、不得议论食堂饭食之美恶等。最关键的是,学生“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犯名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这样吓人,学生当然老实多了。当然,偶而也出个傻大胆儿,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1394年,国子监有个叫赵麟的学生,在学校贴大字报(“没头贴子”),抗议学校虐待学生。照校规,这学生应该挨一百板子,然后充军。但是元璋怕这学生带出一个坏头来,所以法外用刑,把他枭首示众了。杀过之后,元璋给学生训话,叫大家循规蹈矩,并鼓励大家相互揭发:“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贴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迁发烟瘴地面。钦此!”(《南痈志?卷10?谟训考》)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明朝代做学生,那是很没劲的。法律也没个谱儿,贴个大字报,一会儿说是打板子,执行时却是枭首,训话时就顺口扯成凌迟了。不说其他,光这个凌迟,它就有严格规定啊,须来3357刀,每10刀一歇一吆喝。这事儿光想想就能把人吓晕的。
至于各级地方学校,也定有禁例十二条,刻为“卧碑”,立在学校吓人。现在的学校都聪明了,要么把学生守则贴在校门口的布告栏里,要么人手一册,好让学生心中有数,免得知则犯则。十二禁例里最莫名其妙的一条是:学生不得交结地方官。最厉害的一条是,学生不许议论国政:“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大明会典?卷78?学校》)
最后是考试制度。明朝的考试制度是历史上最严谨的,以四书五经和《大诰》为命题范围,以朱熹的《四书五经注疏》为参考答案,以八股文为制式,学生不得自由发挥一家之见。于是大明的学生是世界上最乖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整顿校风的同时,元璋还抓民风建设。元璋最喜欢的就是中原百姓的憨厚民风,他曾经教导其他地方的百姓以中原百姓为榜样:“中原之民,惟知应役输税,无负官府”。一句话,中原百姓很对得起政府,光知道交税服劳役,模范啊。
当然了,百姓素质不高,容易不知不觉中就犯了国法,为了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元璋在编写《大诰》的时候,就考虑到百姓了。他一反皇帝诏书必须经过文人润色再颁布的成例,通篇直书自己那白得像白开水的大白话。这种不用秘书不怕百姓低看的做法,据说在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了。为了让百姓人人看得懂《大诰》,人人会背《大诰》,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每户都必须收藏《大诰》,为“臣民之至宝”。宝贵到什么程度呢?如犯死罪以下,家有《大诰》者可罪减一等,无者罪加一等。“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外,永不令归”。这招厉害,凡是不买《大诰》的,政府就不承认你的大明国籍,要驱逐出境的。为了免于大家只买《大诰》而不读《大诰》,政府还在全国展开了读《大诰》、讲《大诰》、背《大诰》的比赛活动:教师率学生至礼部背诵,视所诵多寡加以奖励。洪武三十年,也就是1397年,天下讲读《大诰》师生至京师朝见者即达19万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