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命陕甘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军镇压,经过近一年苦战,罗卜藏丹津最终不敌,仅率200余人逃到准噶尔。参与起事的蒙、藏、土族僧俗百姓被屠杀八万余人②。
1724年,雍正皇帝将青海蒙古各部落编成和硕特二十一旗和其他部八旗,史称青海蒙古二十九旗,同时派驻“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和硕特蒙古正式从外藩变为内属。
历史继续前进,当时间走到1949年时,被245年的瘟疫、灾荒、兵祸、民族屠杀所摧残的青海和硕特蒙古,人口竟然只有2200余人③。
谁能够相信,他们是曾经雄霸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的后裔?
〖①《清世宗实录》,雍正元年八月甲戌条
②魏源:《圣武记》,141页
③《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309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七章 步履蹒跚的圣战者——叶尔羌汗国
〖在蒙古四大汗国中,察合台汗国最为长寿。与它名义上的宗主元帝国一样,它饱经风霜。用另外的名字一直生存在新疆,存活到十七世纪末。〗
公元十三世纪,一股狂飙突起,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一个又一个老大帝国被摧枯拉朽,一个又一个民族改变了原先的走向,或自愿或被迫寻找新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生灵涂炭,文明浩劫的时代。
这个时代,属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
无论对蒙古当年的扩张如何评价,赞叹也好,诅咒也罢,当狂飙渐渐平息,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出现在人们面前:从1225年,成吉思汗划分诸子封地,蒙古帝国正式成型,到1258年,旭烈兀西征建立伊儿汗国,通常所说的蒙古四大汗国便并立于世了。
读史首先要了解一个大概,若是大概来说,四大汗国的说法是最简明扼要总结蒙古历史的概念,对于看以后的延伸发展也是很好的参照点。
然而严格来看,蒙古帝国的扩张与西周的建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用武装殖民的方式向外扩展土地,然后再分封给兄弟子侄①。西周分封208国,蒙古虽没有这么多,却也远远不只四个。例如,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分封给他的二弟哈撒尔和三弟合赤温,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格,这些东道诸王也是有完全的领地统治权,严格来说也可算作是汗国。还有术赤的封地后来便分化成为金帐、白帐、蓝帐汗国,各自的发展演变都不相同。而各汗国随着时间推移,子孙众多,又再有分封,就更难数计。
当然,西周的武装拓殖并不单纯是征服和掠取财富,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形式,融合一个新的族群和文化。蒙古在这方面来说就不可比拟了。
忽必烈建都大都,定国号为元,有了中国皇帝和蒙古大汗的双重身份。他试图重组帝国,但始终未能成功。
从忽必烈开始,蒙古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成为了“国家群”。
这个群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经过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之后,在公元14世纪和15世纪相继衰落,到16世纪中后期,“蒙古国家群”尚还存活的成员已经很少了:窝阔台汗国败亡最早,1310年被察合台汗国吞并;地域最为广大,并有名义宗主权的元帝国于1368年灭亡;1380年,忽必烈亲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儿汗国灭亡;金帐汗国灭亡于1502年;察合台汗国在131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察合台汗国1370年被帖木儿帝国取代,东察合台汗国坚持到1570年也最终改朝换代。
但有两个成员的生命力较强,改名换号的一直生存到17世纪,直到他们最后在历史上消失,成吉思汗的子孙才彻底退出了亚洲历史舞台。
第一个,是元帝国的后继者——北元,1635年灭亡于后金。
另一个,便是本章的主人公——或者叫“主人国”更为合适,察合台汗国的继任者——叶尔羌汗国。
〖①王恢:《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周初两次封建,实为一种武装集团向外垦殖,由小东而大东,逐渐开拓,但尚无实际疆域”,130页〗
一、察合台的遗产
在成吉思汗册封的三个汗国中,察合台汗国最为“多愁多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纷争和动荡。
与普通老人一样,成吉思汗也十分疼爱自己的孙子。他的儿子虽然不多,但每个生育能力都很强,孙子多得记不过来,而最受钟爱的,便是察合台的次子莫阿秃干。
察合台受封,建立察合台汗国后,将莫阿秃干指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莫阿秃干精明强干,又被祖父和父亲双重宠爱,原本是前途一片光明。
岂料天有不测风云,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的时候,年轻的莫阿秃干立功心切,战死在范延城下。
失去爱孙的成吉思汗盛怒之下亲自领兵上阵,攻陷范延城后下令“不赦一人,不取一物,概夷灭之”。浩劫过后的范延城得名“卵危八里”意为“被诅咒之城”,数十年内此地毫无生气,成为不毛之地。
但再激烈的复仇也不能让死者复生,莫阿秃干的死,使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问题留下了隐患。
1241年,察合台病故,将汗位传给了莫阿秃干之子合剌旭烈。察合台的做法作为父亲、祖父并没有错,所谓爱屋及乌,这是老人对死去爱子怀有愧疚的补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