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百双眼睛里的战争:南疆集团军在1979——1987_丁隆炎等【完结】(48)

  我一连给他去了多少封信和电报,都不见回复,但他的一位师首长(我去部队探亲时认识)给我回了一电报:应奎外出,他平安,勿念!这电报解了我一层忧,又多了一层疑。

  晴天霹雳是一次走在路上“遭遇”到的。

  我碰见了中学时的一位老师——我和老苏都是她的学生。她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张口就说:“小胡,你要坚强些!应奎的牺牲,是我们学校的光荣……”我连忙问:“老师,您从哪听说的?”他没有发现我的身子在摇晃,回说是从县上一位领导那听说的。

  好心的老师如不说从县上领导那听来的,我也许会告诉他:“这事可能是我自己闹出的误会!”她一说县领导,我扑通倒下了。

  (老苏指责妻子:县领导还不是听说你哭闹得死去活来,才闹得满城风雨的。

  妻子反责:你还好意思说,龟儿把老子的心都在油锅里煎过一盘了。)

  我当时哪还有脑子分析:“‘风源’在我自己身上!我跑去找县领导问,回答说只是听说,没有确切信函。从县到公社,领导对我都很客气,到一家,总是荷包蛋,麦乳精什么的端上来,这就更使我多了疑心——他们在瞒着我!

  半夜,小女儿从梦中哭醒,又闹又叫:“爸爸,爸爸!”问她看见什么了?“爸爸一身血,死了!”

  我老母亲迷信,说三岁孩子不会作谎梦,她在屋里又烧香又化纸,自言自语:应奎,你要赐梦就赐给我吧!你有啥丢不下的心事对大人说吧,别吓着你孩子!

  妈吔,那滋味真不是人受的!

  五月端阳来了。那天我妈在厨房包粽子,大概是想到给女婿祭奠一下吧。我在自己屋里把我们影集又翻了一遍。

  突然,邻居一个叫永红的姑娘尖诧诧地喊:“胡孃、胡孃,苏叔叔回来了,苏叔叔回来了!”

  我隔窗看到了,是他!穿一身崭新的绿军装,头上红闪闪的五星,胸前亮灿灿的奖章。我没有立时冲出去,我在看,看天看地,看是不是又一个谎梦!

  我妈才有意思,手里还提着一把剁肉馅的刀,迎着归来的亲人,又是笑又是哭。小女儿最先说话:“爸,你不是死了吗?”

  一家人问候、欢笑、数落、解释,闹喳嘛了。

  邻居来了,公社干部也来了。第二天全公社都跑来看“死人还阳”。公社干部想了一计,干脆搭起高台,请老苏给乡亲们作一场报告。

  老苏开场白不错:我一不是功臣,二不是模范,我这胸前带的不是奖章,是打了这一仗的人都有的纪念章,不过我还是能给你们讲很多前线的事,因为我跟英模报告团跑了一路,又是个宣传干事,专给英模写材料的。

  我们公社干部知道大家最想听啥,大声说,我们先请应奎讲讲他怎的要给家里寄来一份遗书好吗?大家好拍手。

  老苏说,大家都知道,我奎娃子从小是个糊涂蛋,干啥丢三拉四的。打仗前,好多人都准备了一份交代后事的遗书,留在后方留守地,打完仗,平安回来的自己把遗书取回走了,负伤的由留守人员按名单把信退给他们。唯独我,把这事忘了,一个通讯员把几十封遗书一块投进了邮筒。我也再没想起,只以为给家里发了平安电报,又跟报告来到四川,不久就能回家来,也没给家再补一封信。

  (老苏插话:你是老宣传工作,知道打完仗后宣传科那忙劲,战评通报,总结,英雄模范材料,接待记者、作家,来队家属,筹备庆功会……)

  那次报告还蛮成功,讲了英雄事迹,也为我的哭闹作了解释,是事出有因,不是我得了神经病!

  跟着老苏,我倒八辈子霉呀!他现在还是忙得脚不沾地,家务事我一人担,原来我是公社副书记,现在在杂货公司收酒瓶子,我是永世不得翻身了!

  同志们对我们喊:缴枪不杀……

  ——杨国跃(排长,著名的“李海欣高地”十五勇士之一,全国战斗英雄。)

  (在某部营房大院广场上,屹立着一座雕塑,远看,它是一架巍峨雄伟的高山,近看,则是十五个正在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战士群像。这珍贵的艺术品是来前线慰问的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留下的。但参加意见和制作的则有这个部队许多熟悉“李海欣高地”十五勇士的人,因而部队里即使是后来入伍的战士也能在雕像前给你指出十五勇士的姓名,战士中的表现……未了,也许还会不无遗憾地告诉来访者: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一个杨国跃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师,这个军都形成了一个习惯,老兵退伍、新兵入伍都来这个塑像前留个纪念像,后来则是有组织地来到这儿举行老兵告别军营或新兵入伍宣誓仪式。自然,谁都希望还能见到这十五勇士中除牺牲和因为伤重离队之外唯一留队的杨国跃同志。

  我当然也见到了杨国跃。下车伊始就急不可耐找到了他的家。

  假若有一位电影或电视作者要拍摄一个威名远扬的战斗英雄的家,他的设计,他的想像哪怕是极其朴实的,大概也会和我所看到的实景相去很远很远。

  他住了仅能放下一床一桌的小屋,这并不使我奇怪,因为他爱人是临时来队,他还不具备带爱人随军的条件。我奇怪的是他床上的被褥都是打了补丁的,可以说家徒四壁。仅有的“高档”物件大概就是一个老式半导体收音机,还贴了一块伤湿止痛膏。他不好意思地说:小儿子淘气,甩坏了!我这才又注意到他的小儿子,一岁零三个月,正有滋有味地啃食一个大馒头。我问:他还喝牛奶吧?他说,喝什么牛奶,牛奶啥味道他也不知……在我的追问下,他告诉我,他23级,正排,每月96元,管三个人生活,还得匀出几个给老人。他问,牛奶多少钱一斤?我说一斤一个月大概十五六块吧。天呵!他惊叹一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